26

季末攬存壓力大 多款短期理財品收益達5%

  季末長假將至,存貸比考核壓力使得銀行短期理財產品收益有所上浮。證券時報記者從多家股份制商業(yè)銀行和城市商業(yè)銀行了解到,在本周發(fā)行的銀行理財產品中,不僅有90天左右的產品預期年化收益攀升到了5.7%,較之前上浮了10%左右,另有多款短期理財產品的年化收益也達到或超過了5%。銀行理財人士提醒投資者,用閑散資金購買短期理財產品不僅要關注收益率,更要注意募集期和清算期的時限,謹防收益被攤薄。

  多款短期理財產品收益達5%

  證券時報記者從多家股份制商業(yè)銀行和城市商業(yè)銀行網點和網站了解到,從9月15日到21日在售的產品中,蘇州銀行一款91天的票據(jù)類產品預期年化收益達5.7%,該行另一款91天的票據(jù)類產品年化收益為5.2%,此外,杭州銀行有一款70天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為5%,南充銀行一款投資于債券和貨幣市場類的91天產品年化收益為5%。

  據(jù)了解,8月以來,各期限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繼續(xù)維持連續(xù)降息后的較低水平,3個月及以內的短期人民幣理財產品年化預期收益率多在4%至5.1% 之間,有招行客戶經理說,以90天左右的理財產品為例,之前較高的年化收益在5.1%到5.2%左右,現(xiàn)在最高的收益水平大致上浮了10%左右。

  東方財富網上周發(fā)布的銀行短期理財產品排行榜顯示,統(tǒng)計在售的124只銀行短期理財產品中,有6只年化收益超過了5%,其中包括1只浮動收益的結構化產品,年化收益率集中在4.9%到4%之間的產品多達84只,是最主流的收益區(qū)間,年化收益不到4%的銀行短期理財產品有24只,收益最低的是一只 35天的產品,投向債券和貨幣市場,年化收益僅2.7%。其數(shù)據(jù)同時顯示,盡管近來銀行短期理財產品有水漲船高的趨勢,但在半年以上的中長期產品中,其收益率受季末攬存因素影響較小,維持穩(wěn)定。

  多位銀行客戶經理說,隨著季末臨近,本周發(fā)行的短期理財產品收益比上月同期有所上浮,不過,“上浮”的跡象在一些大銀行的產品中并不明顯,中小銀行和城商行明顯對“季末”的時間點更為敏感。

  城商行產品收益繼續(xù)領跑

  盡管臨近季末,各家銀行短期理財產品之間的收益分化依舊明顯,城商行的產品收益率繼續(xù)一馬當先。

  一家城商行的客戶經理告訴記者,主流短期理財產品的收益主要集中在4%到4.8%之間,一些國有銀行理財產品收益偏低,有低于3%的,而小銀行特別是部分城商行則有超過5%的產品。誠如所述,證券時報記者了解到上周在售的銀行短期理財產品中,年化收益超過5%的4款產品都來自城商行,蘇州銀行一款91天的票據(jù)類產品預期年化收益達5.7%,而同期工行一款90天的產品年化收益僅3.1%,兩者收益率相差超80%!斑@雖然是極端例子,但確實說明同期限理財產品的收益分化著實不小,如果資金量大,收益差別不可小覷!庇欣碡斀浝斫ㄗh,對資金量較大的投資者來說,上述差價常年滾動下來理財收益價值不菲,所以不妨多關注本地的城商行或者是全國性規(guī)模較小的股份制商業(yè)銀行,其理財產品收益率至少處于中上水平。

  對于季末攬存中銀行理財產品收益分化的現(xiàn)象,業(yè)內人士認為,究其原因,主要是銀行間成本的差別、存貸比考核壓力的大小和對利潤的追求度不同,簡言之,大行客戶資源多、“家底厚”;股份制銀行特別是城商行則只有依靠收益率來招攬資金。

  普益財富研究顯示,今年7月,城商行理財產品發(fā)行數(shù)量也已超越國有大行,成為僅次于股份制銀行的第二大群體。對此,有業(yè)內人士擔憂,與國有銀行相比,城商行的融資能力和流動性都較弱,使其更容易出現(xiàn)理財產品的償付問題;城商行的產品開發(fā)能力較弱,同時由于渠道和客戶群有限,自行開發(fā)理財產品的成本和收益可能會不匹配;另外,盡管監(jiān)管機構一直在打擊將貸款轉移至理財產品,但是大量的信貸類資產偽裝成非信貸資產的問題仍然存在。

  警惕長假攤薄收益

  理財專家建議,對于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資,除了預期收益率,還要關注以下兩點:一是募集期和清算期可能帶來的實際收益率縮水;二是不同期限的產 品一定要進行配置,做好流動性管理。

  據(jù)了解,銀行發(fā)行的理財產品一般有三五天的募集期,而為了搶到份額,投資者一般會在產品一開賣就買入,而在隨后的幾天募集期當中,購買理財產品的資金沒有任何收益!芭e例來說,如果一款30天的理財產品預期年化收益是4%,募集期有3天,投資者為了確保買到資金實際被占用了33天,那么,其實際收益只有3.64%!庇秀y行客戶經理說,除了募集期,從產品到期至資金到賬的“清算期”還會進一步攤薄收益率,清算期不計付利息?紤]到這一因素,資金的實際收益率要進一步調低。

  為此,有業(yè)內人士建議,在銀行理財產品、特別是較高收益產品購買火爆的情況下,在募集期最后一天買入是不現(xiàn)實的,投資者可關注募集期短的產品,特別可以考慮一些夜市理財產品,資金從第二天即可計息,完全沒有損失。此外,可以多買幾家銀行的理財產品試試,了解其資金清算到賬周期,有的銀行在產品到期當日資金即可完成清算,效率較高。

  目前長假將至,有理財經理提醒投資者,如果最近購買的7天理財產品,若產品到期日為10月1日,可能受長假影響,實際到賬日可能要到10月8日,還有募集期如果橫跨長假,收益率也會大打折扣。

  此外,不同期限的產品一定要進行配置,做好流動性管理。如果投資者對資金的流動性要求較高,可以分別購買期限為3個月和6個月的產品,等3個月期產品到期時再購買6個月期限的產品。這樣,每3個月就有一筆資金到期以備調度,而且3個月后,手中的產品全部變?yōu)?個月期的產品,提高收益且不影響流動性。(證券時報 記者 李湉湉)

以上內容(包括圖片及視頻)為創(chuàng)作者平臺"快傳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