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

樓市調控或處在十字路口

 對樓市進行“微調”,總是地方政府難以抑制的沖動。在限購令實施的近兩年時間里,各地救市呼聲此起彼伏。從蕪湖打響救市第一槍,到鄂爾多斯啟動21條救市計劃;從武漢出臺7000元豪宅標準,到北京普通住房新標準有救市嫌疑,加上首套房貸放寬、公積金貸款政策的調整等等,曲線救市的行動從未中斷。這次揚州樓市新政能否闖關成功,市場十分關注。在房價能否真正回歸合理的敏感而關鍵時刻,這或許將成為樓市調控政策走向的一個分水嶺。

上周,江蘇省揚州市房管局一紙《關于對個人購買成品住房進行獎勵的通知》,將自己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通知規(guī)定,對個人新購買90~144平方米成品住房,給予所購房屋合同價款4‰~6‰的獎勵,此通知將從今年7月1日起執(zhí)行,執(zhí)行期暫定一年。

在中央三令五申強調房地產調控不放松的背景下,揚州此舉似乎有叫板樓市調控政策的嫌疑。不少市場人士認為,揚州救市政策將很快被叫停。迫于輿論壓力,5月8日,揚州市房管局一度在其官方網站刪除了相關通知,稍后又掛出了相關問題的說明,大談推進成品住房(俗稱“精裝修房”)建設的好處。有關人員在回應媒體時表示,網上評價上述購房獎勵政策是救市行動實為斷章取義,購房獎勵政策是鼓勵原本要買房的人群,更多地去選擇成品住房而非毛坯房,并不是鼓勵個人買房。

很明顯,這種解釋顯得比較牽強。雖然“救市”和“鼓勵剛需”很難分辨,因為兩者采取的政策可能是相同的,效果也可能是一樣的,不同的是政策制定者的用心和在什么環(huán)境下采用,但這并不等于打著成品住房的幌子就可以蒙蔽人們的眼睛,是不是“救市”人們心中自有一桿秤。

揚州樓市新政能否闖關成功,市場十分關注。在房價能否真正回歸合理的敏感而關鍵時刻,這或許將成為樓市調控政策走向的一個分水嶺。

地方救市呼聲此起彼伏

在限購令實施不到兩年時間里,全國樓市日漸慘淡,盡管中央明確表示樓市調控不放松,但各地救市呼聲仍然此起彼伏。據(jù)北京中原市場研究部統(tǒng)計,自2011年下半年以來,北京、上海、杭州、重慶、成都、廈門、武漢、合肥、南京、常州、吉林、中山、長春、蕪湖、廣州從化、馬鞍山、沈陽等約有30個城市出臺了不同角度的樓市微調政策,內容涉及限購變化、土地出讓、普通住宅標準、稅費優(yōu)惠以及購房補貼等。

這些事實說明,在中央強調樓市調控不放松、不動搖的信號之下,所謂的“不放松”已經被屢屢突破。從蕪湖打響救市第一槍,到鄂爾多斯啟動21條救市計劃;從武漢出臺7000元豪宅標準,到北京普通住房新標準有救市嫌疑,加上首套房貸放寬、公積金貸款政策的調整等等,曲線救市的行動從未中斷。

地方政府不嚴格執(zhí)行中央調控意圖,一方面固然有政績觀念作祟的原因,另一方面也屬于無奈之舉。面對投資下滑、賣地收入銳減,一些地方政府壓力較大,不得不想方設法救市。

高房價是地方政府和開發(fā)商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地方政府通過賣地得到“第一桶金”,房產商則攫取高額利潤。在房價持續(xù)上漲時期,地方政府獲得了巨額土地出讓收益,有的地方土地財政收入占其地方財政收入總量的80%以上,許多地方的土地財政收入占地方財政的一半以上。如今樓市調控進入深化期,土地出讓價格和出讓量都在下降,而房價下降和住宅庫存量增加,讓許多背負巨額債務的房地產公司和地方政府均有陷入破產的可能。如何擺脫困境,成為一些房地產公司和地方政府當前最緊迫的任務之一。這也成為一些地方政府不斷試探中央樓市調控底線的主要動機。

其實,在堅持樓市調控不放松的前提下,對政策適度微調并無不可。上海居住證滿三年可購買二套房政策的叫停,佛山松綁版限購令半日游,蕪湖免契稅補貼買房新政被叫停,都是因為這些政策放松尺度過大觸及了中央樓市調控的底線。

調控政策走向令人關注

近日有媒體報道:住建部正在考慮協(xié)調、配合相關部門,將針對居民購買首套住房的優(yōu)惠政策常態(tài)化、制度化,并以此為契機,研究建立一套保證合理、非投機投資住房消費的長效政策機制。另一種解讀是:正在研究新一輪刺激樓市剛需入市的政策儲備,一旦房地產投資增速下降過快,就可能有儲備政策推出。

對于上述消息,相關部門既無證實,亦無辟謠。這也可反映出現(xiàn)階段房地產政策有些進退兩難。

目前,樓市調控已經波及鋼鐵、建材乃至有色等多個行業(yè),其中以鋼鐵行業(yè)受到的拖累最為明顯,一季度全行業(yè)出現(xiàn)虧損,鋼貿企業(yè)老板出現(xiàn)了“跑路”甚至自殺事件,有的房企已經倒閉。在這種情況之下,如果繼續(xù)實施嚴厲調控,還會產生一系列連鎖效應,可能給社會就業(yè)和宏觀經濟帶來挑戰(zhàn)。

一季度經濟數(shù)據(jù)公布后,盡管增速下滑在預料之中,但回落幅度之大還是有點讓人意外。尤其是前不久公布的稅收數(shù)據(jù),不僅增幅創(chuàng)近三年最低,而且主要稅種收入增幅都在下滑,其中與房地產相關的稅收收入大幅下滑,使得市場各方對未來政策走向有了不同的期待。

說白一點,房地產問題近來對宏觀政策似乎已經形成某種脅迫。特別在經濟下行情況下,很有可能使相關方面對房地產市場及其價格扭曲的治理出現(xiàn)某種變通或妥協(xié),使原來積累的矛盾得以以新的形式延續(xù)下去,由此積重難返,成為更難治理的痼疾。換句話說,在房地產市場對經濟運行的脅迫具有剛性的情況下,有關房地產調控的政策措施還能不能堅持、要不要適度調整,這就成了一個問題———即如何化解眼前矛盾與長遠矛盾、如何平衡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棘手問題。

針對不同的購房需求,“有保有壓”也是中央的意思;同時,樓市調控的長效機制,也屬必須推進之事。限購政策確實有效,但它畢竟是一種行政干預政策,其科學性明顯不如稅收政策。因此,年初頻頻提及的增加房產稅城市試點,依然是建立長效機制的重要一環(huán)。

從目前情況看,以滿足剛性需求理由進行的各種變通,已經在悄悄地改變著市場對房地產走向的預期。接下來需要關注的是,政策微調能不能找到更好的辦法、更合適的路徑,使房地產痼疾得到治理的同時,也能保障經濟平穩(wěn)運行。

以上內容(包括圖片及視頻)為創(chuàng)作者平臺"快傳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