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7

《簪花仕女圖》《瑞鶴圖》等珍貴藏品亮相

  來源:雅昌藝術(shù)網(wǎng)

  原標題:《簪花仕女圖》《瑞鶴圖》等珍貴藏品亮相 遼博書畫大展今日開展

  據(jù)悉,萬眾期待的遼寧省博物館“中國古代書畫展”、“中國古代繪畫展”兩大專題陳列已于8月14日上午開展。

  自從遼寧省博物館公布將大規(guī)模呈現(xiàn)遼博館藏唐宋元珍品書畫的消息以來,便時不時傳來開展的消息,卻又一次次證實是謠傳。今年五月,遼博曾舉辦國際博物館日遼寧省主會場活動,在活動現(xiàn)場,遼寧省博物館館長馬寶杰透露:《宋人摹顧愷之洛神賦圖》將有望作為古代繪畫展的第一批重點展品首次在遼博新館與觀眾見面。同時,重點展品將以三個月為期限進行輪展,以兼顧參觀者的需求和文物保存的需要。而曾經(jīng)引發(fā)觀展熱潮的《唐摹王羲之一門書翰卷(又名萬歲通天帖)》將有望出現(xiàn)在古代書法展的第二批展品中。

  轉(zhuǎn)眼三個月又過去,今天,愛好書畫的朋友們終于可以去遼博一睹這些珍貴館藏的風(fēng)采了。

  本次專題陳列共展出遼寧省博物館藏珍貴書畫85件,其中古代書法46件、古代繪畫39件,包括《宋趙佶草書千字文卷》《元趙孟頫行書心經(jīng)冊》、東晉顧愷之《洛神賦圖》、唐周昉《簪花仕女圖》、五代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宋趙佶《瑞鶴圖》、明仇英《清明上河圖》等。

  另外,據(jù)遼寧省博物館官方消息,遼博還將于2018年8月17日(本周五)下午1點30分,召開新聞發(fā)布會,向社會公布全面開館。屆時書法館、繪畫館、絲繡館將正式試運行。

  部分展品欣賞

周昉簪花仕女圖 卷周昉簪花仕女圖 卷

  此圖粗絹本,不設(shè)背景,以工筆重彩繪仕女五人,女侍一人,另有小狗、白鶴及辛夷花點綴其間。仕女皆體態(tài)豐腴,婀娜窈窕,或戲犬,或拈花,或捕蝶,或沉思,盡顯端莊典雅的貴族婦女形象。法式皆為高聳云髻,依次簪有牡丹、芍藥、荷花、繡球等折枝花及步搖。其臉龐圓潤,眉毛皆作蛾眉,中間飾有金花子。衣飾俱為透體敞領(lǐng)的寬肥外衣,內(nèi)著束至胸部的長裙,并皆佩披肩。1972年重新裝裱時發(fā)現(xiàn)此圖系后拼接而成,較明顯者為左數(shù)第二人比例較小的仕女為后嵌入,又白鶴與畫左小狗亦為剪裁而來,有研究者據(jù)此認為其原為屏風(fēng)畫。

  此卷無作者款印,亦無歷代題跋及觀款。最早著錄此卷的是清安岐《墨緣匯觀》,認為是唐周昉所繪,其后《石渠寶笈·續(xù)編》及《石渠隨筆》皆沿用該觀點,俱著錄為《周昉仕女圖》,然近代研究亦有持異議者。周昉字仲朗,長安(今陜西西安)人,官至宣州長史,擅長仕女畫,畫風(fēng)承繼張萱又獨具特色。

  此卷曾經(jīng)南宋內(nèi)府收藏,南宋末歸賈似道所有,元、明間流傳無考,清初為梁清標、安岐收藏,后入清內(nèi)府。末代皇帝溥儀遜位之后,以賞賜其弟溥杰的名義將其攜出清宮,經(jīng)天津運往長春偽皇宮。其后輾轉(zhuǎn)入藏東北博物館,即今遼寧省博物館! 

宋徽宗瑞鶴圖 卷宋徽宗瑞鶴圖 卷

  本卷絹本,縱51厘米,橫138.2厘米。右圖左書,設(shè)色繪彩云彌漫的天空中現(xiàn)出一座宮殿的屋頂及斗拱,十八只丹頂鶴飛翔于宮殿上空,另有二鶴立于殿脊鴟尾上。賦色濃艷,界畫工整。畫后瘦金書題詩并記,款署“御制御畫并書”,并有“天下一人”簽押及“御書”印。從書法風(fēng)格及款印可知此卷書畫皆為宋徽宗趙佶所作,趙佶能書擅畫,傳世作品頗多,但多為“代筆”及“御題畫”,此卷作為其“親筆”彌足珍貴。從形制看此卷或為散佚的《宣和睿覽冊》之一。

  此卷后有元來復(fù)跋,曾經(jīng)《石渠寶笈·續(xù)編》、《石渠隨筆》著錄,元明流傳狀況無考,入清為內(nèi)府收藏。末代皇帝溥儀遜位之后,以賞賜其弟溥杰的名義將其攜出清宮,經(jīng)天津運往長春偽皇宮。其后輾轉(zhuǎn)入藏東北博物館,即今遼寧省博物館。

東晉 顧愷之 洛神賦圖東晉 顧愷之 洛神賦圖

  魏晉時期是中國仕女畫的成熟時期,傳世所見顧愷之《洛神賦圖》《女史箴圖》,堪稱中國仕女畫的典范。此卷為《洛神賦圖》,是目前所知傳為顧愷之《洛神賦圖》的六件摹本(其他五件分別收藏于美國弗利爾美術(shù)館、北京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中最佳者,圖據(jù)曹植《洛神賦》文意,借洛神原形宓妃的傳說繪制出一段凄婉的愛情故事,圖畫中洛神的形象美麗絕倫,人神之戀飄渺迷離,圖卷山石鉤染而不皴擦,人物形象高古,雖為宋人摹本,仍存魏晉時期“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時代特征。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 卷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 卷

  五代(907—960)

  絹本水墨設(shè)色

  縱49.8、橫329.4厘米

  圖中山勢重疊,緩平綿長,植被豐茂,水汽若蒸,似江南夏日景色。起首處水面浩渺,扁舟隱現(xiàn),中景山勢重疊,林木疏朗挺直,竹叢雜處其間,茅屋隱約可見;卷末渡船未到,官客等待,點出主題。全圖構(gòu)思精細,設(shè)色雅淡,岡巒清潤,林木秀密。技法上以披麻皴為主,多用苔點,色彩淡雅,為典型的江南山水。

王蒙太白山圖 卷(局部)王蒙太白山圖 卷(局部)

  元(1271—1368年)

  紙本設(shè)色

  縱28、橫238.2厘米

  繪浙江鄞縣太白山天童寺及其周圍景物,尤其著重描繪天童寺前二十里夾徑松林。畫面中遠岫層巒,溪流潺潺,人物往還其間,用筆松潤,賦色淡雅。畫心右上角有小字篆書“太白山圖”四字,畫尾鈐“王蒙印”,近人研究認為此卷為王蒙晚年代表作! 

呂紀獅頭鵝圖 軸呂紀獅頭鵝圖 軸

  本幅絹本,縱192.5厘米,橫106厘米。

  工筆設(shè)色繪白鵝踱步于梅樹之下,樹干古拙,花蕾點點,側(cè)有玲瓏剔透的太湖石,石旁花卉叢生。鵝身用筆輕柔,賦色細膩。左上角有呂紀單款,并鈐印章。呂紀(公元1477~?)字廷振,浙江鄞縣人,弘治年間值仁智殿,為錦衣衛(wèi)指揮,工山水花卉,花鳥追摹宋元。此圖曾經(jīng)宋犖收藏。

山弈候約圖 軸山弈候約圖 軸

  此畫于1974年在遼寧省法庫縣葉茂臺七號遼墓出土。遼代卷軸繪畫作品傳世不多,《山弈候約圖》雖無作者名款及印記,卻是遼代早期墓葬出土,制作年代是確實可靠的。此畫為研究中原和契丹繪畫藝術(shù)的相互影響,提供了第一手材料。此畫的藝術(shù)風(fēng)格接近荊、關(guān)、李成一路,與江南董、巨一派迥然有別。

  《遼人畫山弈候約圖》畫面云山、樹石、樓閣、流水渾然一體。上部峭峰陡起,雄偉奇特,茫茫的白云如海;中部一座兩層樓閣,院內(nèi) 2人對坐而弈,一書童持物前來;下部溪水如鏡,路有 3人,長者策杖信步前行,后隨 2個小童,一背負較大的酒葫蘆,一肩負長大的琴囊,似是赴約入山而來。山上山下兩組人物互為呼應(yīng),候友者弈以待約,來訪者荷琴酒而至,組成了一幅耐人尋味的生活畫面。

徽宗趙佶草書千字文 卷(局部)徽宗趙佶草書千字文 卷(局部)

  《草書千字文》是宋徽宗趙佶傳世的狂草作品,是中華十大傳世名帖之一。作于是1112年(宣和壬寅年)。它是難得一見的徽宗草書長卷,以用筆、結(jié)體的熟稔精妙乃至?xí)鴮懸饩扯摚c懷素相比,委實伯仲難分。這卷筆翰飛舞的墨跡,書于全長三余丈的整幅描金云龍箋之上。其底文的精工圖案,是由宮中畫師就紙面一筆筆描繪而出,與徽宗的墨寶可謂相得益彰,共同成就了這篇空前絕后的曠世杰作!被譽為“天下一人絕世墨寶”!

張旭草書古詩四帖 卷張旭草書古詩四帖 卷

  唐(618-907年)

  紙本

  縱29.5、橫195.2厘米

  張旭,生卒年不詳,約在唐玄宗朝開元、天寶(714-756)年間。字伯高,吳(今江蘇蘇州)人。與盛唐之際的另一位草書大家懷素,并稱“顛張狂素”!豆旁娝奶窞閺埿駛魇赖目癫莨卤荆墙癫菹蚩癫菅葑兊膶嵨锢C! 

王鐸臨唐太宗帖 軸王鐸臨唐太宗帖 軸

  清(公元1644—1911年)

  綾本 行草書

  縱252厘米橫50厘米

  王鐸(1592—1652),字覺斯,號嵩樵、癡蓭等。孟津(今河南孟津縣)人。明天啟二年(1622)中進士,授翰林編修。后官至南京禮部尚書。明亡降清,被授以禮部尚書之職。王鐸的書法和書論個性鮮明,頗具風(fēng)骨。此軸名為臨書,點畫之間,不時參雜自家書法筆意,用筆細勁,行筆迅疾,連筆牽絲,一氣呵成,氣脈貫通。

劉墉行書遠景樓記 軸劉墉行書遠景樓記 軸

  清(公元1644—1911年)

  紙本 行書

  縱165厘米 橫56.1厘米

  劉墉(1719—1804)字崇如,號石庵,山東諸城人。乾隆進士,官至東閣大學(xué)士。書法魏晉,筆意古厚,初學(xué)趙孟頫,中年后自成一家,素有“濃墨宰相”之譽,為清代杰出的書法家。與翁方綱、梁同書、王文治并稱“清四家”。

  遠景樓記系劉墉晚年所書,章法疏朗規(guī)整,用墨厚重,筆勢雄渾,筆畫粗細隨宜,已融諸家之長,獨具面目。

唐寅行書吳門避暑詩 軸唐寅行書吳門避暑詩 軸

  明(公元1368—1644年)

  紙本 行書

  縱138.2厘米橫31厘米

  唐寅(1470—1523年),字子畏,一字伯虎,號六如居士,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因受科場案牽連而被革黜,遂遣于藝文書畫。性任逸不羈,鐫其印曰“江南第一風(fēng)流才子”。畫宗元四家,書學(xué)趙孟頫,自成一格,為“明四家” 之一。此軸書寫極為精致,秀潤溫婉,流暢自如,給人以清新爽朗之感。

鮮于樞書王安石詩 卷(局部)鮮于樞書王安石詩 卷(局部)
高宗趙構(gòu)草書洛神賦 卷(局部)高宗趙構(gòu)草書洛神賦 卷(局部)

  歷代館藏書法作品清單:

  商牛胛骨卜辭大版

  清石鼓文拓本冊

  清嶧山碑拓本冊

  明乙瑛碑拓本冊

  東晉楷書曹娥謙辭卷

  清始平公造像記拓本冊

  北宋蘭亭集序拓本卷

  唐歐陽詢行書仲尼夢奠帖卷

  唐張旭草書古詩四帖卷

  唐孫過庭草書千字文第五本卷

  明王居士磚塔銘拓本冊

  南宋玄秘塔碑拓本冊

  唐沈弘楷書龍朔二年寫經(jīng)卷

  宋歐陽修行書自書詩文稿卷

  宋趙佶草書千字文卷

  宋趙構(gòu)章草書洛神賦卷

  宋趙慎章草書后赤壁賦卷

  元趙孟頫行書心經(jīng)冊

  元鮮于樞行書王安石詩卷

  明宋廣草書臨懷素自敘帖卷

  明程南云行書千字文冊

  明李應(yīng)禎行書大石聯(lián)句詩冊

  明沈周行書千人石夜游詩卷

  明祝允明草書杜甫詩軸

  明文徵明行書自書詩軸

  明唐寅行書吳門避暑詩軸

  明陳淳行草書越游詩卷

  明莫是龍臨雜帖卷

  明董其昌楷書自誥身卷

  明陳繼儒行書壽吳季常六十敘卷

  明邢侗草書臨王帖軸

  明張瑞圖行書王維詩軸

  明黃道周行書進神宗實錄誚

  明倪元璐行草書自書詩軸

  清王鐸臨唐太宗帖軸

  清傅山草書龍王社鼓詩軸

  清查士標臨米芾帖軸

  清鄭簠隸書陶淵明時運詩軸

  清高鳳翰行書論詩五首卷

  清金農(nóng)隸書高軒清福聯(lián)

  清劉墉行書遠景樓記軸

  清永瑆行楷書秋花詩卷

  清伊秉綬行書薔薇花詩軸

  清阮元臨天發(fā)神讖碑軸

  清何紹基楷書絜園記屏

  清楊峴隸書以詩移家聯(lián)

  歷代館藏繪畫作品清單

  東晉 顧愷之 洛神賦圖卷

  唐 周昉 簪花仕女圖卷

  五代 董源 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宋 趙佶 瑞鶴圖卷

  宋 張激 白蓮社圖卷

  宋 劉松 年秋窗讀易圖

  遼 佚名 山弈候約圖

  遼 佚名 竹雀雙兔圖

  金 楊微 二駿圖卷

  元 趙孟頫 紅衣西域僧圖卷

  元 李士行 竹石圖軸

  元 王蒙 太白山圖卷

  明 戴進 達摩至慧能六代祖師圖卷

  明 沈周 盆菊幽賞圖卷

  明 唐寅 悟陽子養(yǎng)性圖卷

  明 文徵明 蘭亭雅集圖卷

  明 仇英 清明上河圖卷

  明 呂紀 獅頭鵝圖

  明 陳淳 萱茂梔香圖軸

  明 文伯仁 松風(fēng)高士圖軸

  明 錢榖 竹亭對棋圖軸

  明 董其昌 峰巒渾厚圖卷

  明 陳繼儒 云山幽趣圖軸

  明 藍瑛 溪橋柱杖圖軸

  明 周之冕 梅花野雉圖軸

  明 陳洪綬 斗草圖軸

  清 王時敏 南山積翠圖軸

  清 王鑒 遠山崗巒圖軸

  清 王犟 仿古四季山水圖屏

  清 王原祁 西嶺云霞圖卷

  清 朱耷 松柏桐椿圖軸

  清 石濤 古木垂蔭圖軸

  清 梅清 天都峰圖軸

  清 龔賢 一道飛泉圖軸

  清 徐揚 姑蘇繁華圖卷

  清 黃慎 獨梅圖軸

  清 鄭燮 幽蘭圖軸

  清 趙之謙 牡丹圖軸

  清 吳昌碩 牡丹圖軸

  展品圖文資料來自遼寧省博物館官網(wǎng)

以上內(nèi)容(包括圖片及視頻)為創(chuàng)作者平臺"快傳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