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尊貴,叫中國古建筑。
千百年來,由于不同地區(qū)人們不同的生活習慣,中華大地上留下了許多各具特色的建筑。大體可以分為六大派:皖派、閩派、京派、蘇派、晉派、川派!
不同流派的建筑,以其獨有的歷史與文化積淀,書寫著各自的故事。
它們或精致,或恬靜,或威嚴,是如今的建筑永遠無法超越的。
讓我們一起走進它們,去傾聽古老文化的聲音,感受大國歷史的厚重。
皖派建筑
關(guān)鍵詞:青瓦白墻、磚雕門樓
皖派建筑的尊貴,在于它優(yōu)雅了千年的徽派民居,青瓦白墻,磚雕門樓,徽派建筑風格以民居、祠堂和牌坊聞名遐邇,集徽州山川風景之靈氣,融風俗文化之精華。
皖派建筑是六大建筑派系里最為突出的建筑風格之一,是中囯南方民居的代表。
其中徽派為皖派中最為人熟悉的一支,徽派民居以黟縣西遞、宏村最具代表性,2000年被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
徽派民居建筑風格有“三絕”(民居、祠堂、牌坊)和“三雕”(木雕、石雕、磚雕)。青瓦、白墻是徽派建筑的突出印象。錯落有致的馬頭墻不僅有造型之美,更重要的是它有防火,阻斷火災(zāi)蔓延的實用功能。
徽派民居的特點之一是高墻深院,一方面是防御盜賊,另一方面是飽受顛沛流離之苦的遷徙家族獲得心理安全的需要。
徽派民居的另一特點是以高深的天井為中心形成的內(nèi)向合院,四周高墻圍護,外面幾乎看不到瓦,唯以狹長的天井采光、通風與外界溝通。這種以天井為中心,高墻封閉的基本形制是人們關(guān)心的焦點。雨天落下的雨水從四面屋頂流入天井,俗稱“四水歸堂”,也形象地反映了徽商“肥水不流外田”的心態(tài),這與晉派民居有異曲同工之妙。
湯顯祖曾說過:“一生癡絕處,無夢到徽州”。可見徽州對大戲曲家的吸引力之深。
2004-13《皖南古村落–西遞、宏村》
蘇派建筑
關(guān)鍵詞: 山環(huán)水繞、曲徑通幽
蘇派建筑的尊貴,在于它存在了數(shù)千年的蘇州園林中,自春秋戰(zhàn)國時期人們開始追求,脊角高翹的屋頂,江南風韻的門樓,曲折蜿蜒,藏而不露,飼鳥養(yǎng)魚、疊石迭景,堪稱園林式布局的藝術(shù)典范。
蘇派建筑是江浙一帶的建筑風格,是南北方建筑風格的集大成者,園林式布局是其顯著特征之一。
脊角高翹的屋頂,江南風韻的走馬樓、磚雕門樓、明瓦窗、過街樓,輕巧簡潔、古樸典雅,體現(xiàn)出清、淡、雅、素的藝術(shù)特色,充滿了江南水鄉(xiāng)古樸沉靜的意味。
多少中國人想擁有一處蘇州宅院,作為老來閑適之所,邀三兩好友,吃茶聊天寫字,最好不過了!
T.56《蘇州園林—留園》
T.96《蘇州園林--拙政園》
閩派建筑
關(guān)鍵詞:土樓防御功能
閩派建筑的尊貴,在于它歷經(jīng)500多年傳承而來的土樓,將生土夯筑技術(shù)發(fā)揮到極致,單體建筑規(guī)模宏大精細,地堡式建筑風格沿用至今堅固無比,既可防火防震,亦可御敵入侵。
閩,即福建,閩派民居即流行于閩南地區(qū)的一種建筑風格。其中“土樓”是其最為鮮明的代表,是一種供聚族而居、且具有防御性能的民居建筑。
它源于古代中原生土版筑建筑工藝技術(shù),宋元時期即已出現(xiàn),明清時期趨于鼎盛,延續(xù)至今。
常見的類型有圓樓、方樓、五鳳樓、宮殿式樓等,樓內(nèi)生產(chǎn)、生活、防衛(wèi)設(shè)施齊全,是中國傳統(tǒng)民居建筑的獨特類型,為建筑學、人類學等學科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一部號稱為赴12年之約的動畫大片—《大魚海棠》,就是以永定客家土樓作為故事場景的國漫電影,無處不透露著濃郁的客家風情和土樓元素,將永定客家土樓完美生動地還原在了影片中。
《大魚海棠》的作者也說:“中國福建的土樓有一種夢一樣的神秘感,像是來自世外桃源!
普23《民居》(14-13 福建民居)
京派建筑
關(guān)鍵詞:對稱分布、如意吉祥
京派建筑的尊貴,在于它歷經(jīng)700多年演變而來的四合院,院落寬綽疏朗,四面房屋獨立,大到皇宮王府,小到平民住宅,每一處雕飾,每一筆彩繪,都是北方文化的無價之寶。
中國北方建筑以京派建筑最為典型,而京派建筑里最典型的便是北京的四合院了。
歷史上,在老北京四九城里,曾有千余條胡同,京城內(nèi)的民居四合院就散布在條條的胡同里。不論是王公貴戚還是平民百姓,都與四合院有著割舍不斷的聯(lián)系。
胡同四合院也是老北京民俗文化的要素之一,是平民百姓生活、勞作的載體,有著深厚的歷史價值。
除四合院外,宮殿建筑也是京派建筑的代表作,其中故宮是宮殿建筑的問鼎之作,也代表了傳統(tǒng)建筑藝術(shù)的最高水平。
它可以看做是一個巨大的四合院,功能更廣泛,分工更明確,給人以皇家威嚴之感。
晉派建筑
關(guān)鍵詞:窯洞、晉商文化
晉派建筑的尊貴,在于它氣勢恢宏的喬家大院,斗拱飛檐,彩飾金裝,磚瓦磨合,城樓細做,六個大院三百多間房屋錯落有致,展現(xiàn)出晉商的穩(wěn)重大氣,嚴謹深沉。
晉派只是一個泛稱,不僅指山西一帶,還包括陜西、甘肅、寧夏及青海部分地區(qū)。在這些地區(qū)中以山西的建筑風格最為成熟,故統(tǒng)稱為晉派建筑。
晉派建筑大體分為兩類:一類是山西的城市建筑,這是狹義上的晉派建筑;
山西歷史上有晉商聞名天下,勤勞的世代晉商在積累無數(shù)財富的基礎(chǔ)上,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風格。
晉派建筑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晉商的品格,穩(wěn)重,大氣,嚴謹,深沉;斗拱飛檐,彩飾金裝,磚瓦磨合,精工細做。它所蘊含的文化與精神是一筆無與倫比的財富。
普26 《民居》(3-3 山西民居)
川派建筑
關(guān)鍵詞:民族特色
川派建筑的尊貴,在于它融合多民族智慧的吊腳樓,作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依山靠河就勢而建,絲檐走欄自成一派,看似隨意卻十分考究,成為千年民族文化的傳承。
川派建筑,即流行于四川、云南、貴州等地的一種建筑風格,為當?shù)厣贁?shù)民族特有的建筑風格。在川派建筑中以傣族竹樓、侗族鼓樓、川西吊腳樓,最具鮮明特色。
傣族竹樓是傣族人民因地制宜創(chuàng)造的一種特殊形式的民居,傣族人住竹樓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
竹樓是一種干欄式建筑,主要用竹子建造,下層高約七八尺,四無遮欄,牛馬拴束于柱上。上層近梯處有一露臺,用竹籬隔出主人臥室并兼重要錢物存儲處;其余為一大敞間。樓中央是一個火塘,日夜燃燒不熄。
川西吊腳樓,也叫“吊樓”,多依山靠河就勢而建,呈虎坐形。
吊腳樓屬于干欄式建筑,但與一般所指干欄有所不同。干欄應(yīng)該全部都懸空的,所以稱吊腳樓為半干欄式建筑。
吊腳樓有很多好處,高懸地面既通風干燥,又能防毒蛇、野獸,樓板下還可放雜物。
普23《民居》(14-11 四川民居)
在這廣袤大地上,每一處都蘊含著獨特的文化氣息,正是這份獨特構(gòu)成了我們中華民族兼容并蓄而又百花齊放的面貌,我們?yōu)檫@樣的多元性文化而自豪!
中國集郵 | 不僅有集郵的自媒體
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