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

《詩經(jīng)》郵票賞析之《鶴鳴》

中國集郵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

《詩經(jīng)》特種郵票的第五枚

《詩經(jīng)·小雅·鶴鳴》,

歷代學(xué)者對此詩的主題看法不同,

多數(shù)人認(rèn)為這首詩是勸諫周王應(yīng)該招用隱居山野的賢才。


《詩經(jīng)·小雅·鶴鳴》


鶴鳴于九皋,聲聞于野。魚潛在淵,或在于渚。

樂彼之園,爰(yuán)有樹檀,其下維萚(tuò)。他山之石,可以為錯。

鶴鳴于九皋,聲聞于天。魚在于渚,或潛在淵。

樂彼之園,爰有樹檀,其下維榖(gǔ)。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詩詞譯文-

 

幽幽沼澤仙鶴鳴,聲傳四野真亮清。深深淵潭游魚潛,有時浮到渚邊停。在那園中真快樂,檀樹高高有濃蔭,下面灌木葉凋零。他方山上有石子,可以用來磨玉英。


幽幽沼澤仙鶴唳,鳴聲響亮上云天。淺淺渚灘游魚浮,有時潛入淵潭嬉。在那園中真快樂,檀樹高高枝葉密,下面楮樹矮又細(xì)。他方山上有石子,可以用來琢玉器。







全詩二章,每章九句,大致上是寫詩人在廣袤的荒野聽到鶴鳴聲震動四野高入云霄,看到游魚潛入深淵又躍上灘頭,又看到園林檀樹近旁的一座山峰,于是他想到山上的石頭可以取作磨礪玉器的工具。全詩意脈貫串,結(jié)構(gòu)完整,通篇運用“詩六義”中的“比”,富有藝術(shù)感染力。當(dāng)然如若單純就詩論詩,不妨認(rèn)為這是一首即景抒情小詩,描寫了一幅詩人漫游荒野的圖畫,畫中有色有聲,有情有景,因而也充滿了詩意,誘發(fā)讀者產(chǎn)生思古之幽情。



然而雅詩,是唱誦于宮廷中的,所以這詩歌聲聲,一定是深意重重!睹娦颉氛f:“《鶴鳴》,誨(周)宣王也!薄丁疵妭鳌倒{》補充說:“誨,教也,教宣王求賢人之未仕者!保@也是多數(shù)人的觀點,賢能之士,卓越于眾,卻并未用入廟堂之上。所以,此詩就有了諷刺朝廷不知任用賢臣的意味,也有著勸諫君上應(yīng)當(dāng)廣納人才之意!半加袠涮,其下維萚”“爰有樹檀,其下維榖”,樹有高低,或如檀樹高聳,或如灌木低垂,這就是在影射有些人是才高志大的,有些人是庸常無能的,這可能是君子與小人的對照,也可能是高位者與失位者的對比;“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這句俗語就出自于此詩,程頤曾曰:“玉之溫潤,天下之至美也。石之粗厲,天下之至惡也。然兩玉相磨,不可以成器,以石磨之,然后玉之為器,得以成焉!币鉃榫优c小人相處,小人百般刁難,君子動心忍性,方能增益其所不能,如今人們多用于比喻能幫助自己改正缺點的人或意見。


宋代朱熹《詩集傳》說:“此詩之作,不可知其所由,然必陳善納誨之辭也!彼J(rèn)為這是一篇意在勸人為善的作品,也有很多人認(rèn)同他觀點。



詩歌之所以具有長遠(yuǎn)的生命力和深遠(yuǎn)的藝術(shù)性,就是在于它的不唯一性,詩的含蓄、豐富、空靈、寫意,使它可以有也應(yīng)該有豐富的意味。勸人向善也好,招納賢才也好,哪怕認(rèn)為這只是一篇即景抒情的小詩都無所謂,因為這些豐富的意味都是《詩經(jīng)》永久流傳下去的理由。








中國集郵 | 不僅有集郵的自媒體

 

以上內(nèi)容(包括圖片及視頻)為創(chuàng)作者平臺"快傳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