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

一磚一石 印證了“敦煌前的敦煌”

2018年09月14日   北京青年報

  很多觀眾對2018年3月在山水美術館展出的中國漢畫大展都有一種意猶未盡的遺憾,當時展覽了中國漢畫學會來自全國近三十家文博成員單位的漢畫收藏,共587組,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對漢畫的展示。許多學界專家聞聲而來,有一位著名的策展人、建筑師來看了整整三天,還有一位早年援藏的老人,幾乎每天上午10點到下午6點待在展廳里,一件件仔細看,仔細拍攝,持續(xù)了19天?傊,那場里程碑式的漢畫大展因為展期不夠長,也因為籌備期不充足,沒有對當時這么多漢畫的種類或圖像進行足夠的分析研究,無論是學會還是美術館,都感覺頗為遺憾。

  有幸,半年之后的9月2日至9月28日,山水將舉辦第二場漢畫展覽,此次展覽雖然不再是全國各地文博單位共同參與,有那么龐大的規(guī)模,但展覽內(nèi)容的特殊性使得此次漢畫展亦具有很好的觀看和研究價值:首先,此次展出的漢畫都來自四川地區(qū),并且都是以漢畫像磚為基礎拓印的,門類專一,不同于3月份漢畫大展包含了漢畫像石、畫像磚、帛畫、壁畫等漢畫幾乎所有的形式,喜歡漢畫的觀眾們可以在此次展覽中對漢畫像磚這一門類的風格、形式、內(nèi)容等有一個較為全面深入的了解;其次,展覽的漢畫像磚拓片都是中國漢畫學會創(chuàng)始成員之一、考古界泰斗高文先生的私人收藏,先生收藏的這些漢畫像磚的拓片本已是他作為這一領域的專家挑選后的精品,上有眾多考古界、書法界專家研讀點評或題詩作賦的題跋,因此,許多之前對漢畫了解不足的觀眾可以通過名家書法題跋的內(nèi)容了解畫面中的故事、意境,乃至一些漢代的生活習俗、信仰、國家制度,同時欣賞到眾多書家的作品。 

  美術館展覽部的策展人團隊及學術出版部的同事,與中國漢畫學會的老師們一起,對此次展出的一百多件漢畫像磚拓片依據(jù)圖像內(nèi)容以及漢代時期流行的題材內(nèi)容進行了梳理分類,分出了七大板塊:“清凌太虛”,主要描繪神仙世界的虛構(gòu)故事形象以及表現(xiàn)歷史傳說故事;“駟馬千乘”,是以漢代貴族車馬出行圖為主的內(nèi)容,記錄他們榮華富貴的日常生活;“朝歌夜弦”,同樣記錄了漢代貴族生活的場景,我們從中可以看到漢代時期的人們從事的娛樂活動以及當時的樂器和玩物;“銀臺金闕”,記錄了漢代時期的建筑藝術,這一板塊中配合畫像磚拓片,還展出了大量古代瓦當,并且梳理了這些不同風格和功能的瓦當在建筑中的位置和用途,以建筑繪圖加以闡釋;“酒肆話桑麻”,記錄了漢代百姓的經(jīng)濟活動,從生產(chǎn)到交易,生動有趣;“王杖詔書”,記錄了漢代社會制度中的養(yǎng)老制度,高文先生題跋的文字內(nèi)容對這一制度做了闡釋:“漢制凡年滿七十者賜玉杖,八十九十者賜王杖,上飾鳩鳥為漢代之養(yǎng)老尊老制度也!弊詈笠粋板塊為流行圖示類,多為漢代常用的吉祥寓意圖案,部分配以文字,在這一部分的展品中,我們能夠看到中國人民在兩千多年前的設計概念與簡化歸納的強大能力。當然,不僅僅在圖示部分,在其余六個板塊的其他內(nèi)容的圖像表現(xiàn)中,漢代人所表現(xiàn)出來的淳厚有力、簡約明了的設計風格同樣讓今天的藝術家和設計師們贊嘆不絕。 

  也許有的觀眾還不太了解漢畫像磚與漢畫像石的區(qū)別,借此展覽集中展出大量漢畫像磚拓片之際,也基于3月份以漢畫像石為主的那場大規(guī)模展覽給大家留下的印象,簡單介紹一點小知識。

  畫像磚與畫像石除了創(chuàng)作形式與用途上的區(qū)別之外,流行的年代也不相同:畫像磚早在戰(zhàn)國晚期即已開始流行,直至宋元時期還有使用,持續(xù)一千五百年左右;而畫像石主要盛行于西漢至唐代。

  漢畫像磚是一種表面有模印、彩繪或雕刻圖像的建筑用磚,用以作為建筑構(gòu)件,或者是構(gòu)筑和裝飾墓室、石闕等。這種藝術形式始于戰(zhàn)國盛于兩漢,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繼續(xù)流行,隋唐之后逐漸衰落,宋元仍有出現(xiàn)。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畫像磚是作為一種建筑裝飾構(gòu)件而存在的,源于戰(zhàn)國末期出現(xiàn)的“雕墻”壁畫藝術。秦漢至西漢初期,多用于裝飾宮殿衙舍的階基;西漢中期以后,主要用于裝飾墓室壁面;東漢則是畫像磚藝術的鼎盛時期!皬纳蟼世紀60年代開始,許多漢畫像磚陸續(xù)在中原一帶出現(xiàn),這些磚上繪有闕樓橋梁、車騎儀仗、舞樂百戲、祥瑞異獸、神話典故、奇葩異卉等,內(nèi)容珍奇,畫技古樸,成為研究我國漢代,特別是東漢時期政治、經(jīng)濟、文化、民俗的寶貴文物。若干年來,畫像磚一直為學界、藝界、藏界所珍視,許多碩儒名士收羅品題,殊為雅事,漢畫像拓片也成為一紙難求的“寶物”。分布于今天的河南、四川、江蘇、陜西、山東等省。與漢畫像石并稱于世,被譽為‘敦煌前的敦煌’!保▍⒖迹豪顕,《漢畫像磚精品賞析》)。

  而漢畫像石是以石為地,用刀代筆的繪畫,多見于墓室、石享祠、石棺、石闕、石碑、崖墓等石質(zhì)建筑中。其制作方法和藝術風格與畫像磚不完全相同,但兩者皆是在磚石的平面上先經(jīng)過繪畫,然后再雕刻,一般都是淺浮雕和線刻的形式,介于繪畫與雕刻藝術之間。漢代盛行的畫像石或陽刻,或陰刻,或兩者結(jié)合,還有浮雕的形式,或者浮雕與刻畫相結(jié)合,通常是作為建筑裝飾,鑲嵌在祠堂、陵闕,更多是墓室內(nèi)的門側(cè)的磚室上。畫像石題材有神話故事、歷史故事,有反映莊園、車行、聚會、宴飲、戰(zhàn)爭、樂舞、雜戲、作坊、狩獵、手工勞作等現(xiàn)實生活的場面,還有描繪禽、獸、魚、蟲、日、月、星、辰、山川、草木等自然景物以及各種建筑的圖形與裝飾圖案,作為雕刻藝術形式,它上承先秦青銅藝術,下開兩晉南北朝雕刻藝術的先河。

  漢代的畫像磚與畫像石,以及漆畫、壁畫、帛畫等漢代藝術,均表現(xiàn)出粗獷豪邁的風格氣質(zhì),內(nèi)容亦包羅萬象,是中國古代藝術的高峰。自明清金石學開始研究漢畫以來,至今天,漢畫學研究已有相當?shù)臍夂,是當代學術中的一個引人注目的重點板塊。

  中國漢畫學會以及關注漢畫研究并且取得豐碩成果的專家前輩們很多,無論是自上世紀80年代在中國漢畫學會尚未成立之時就在研究這一領域的陳履生(微博)會長,還是本次展覽的藏品提供者、出版過二十多部漢畫研究專著的高文先生,以及其他一些學會前輩們,都是數(shù)十年如一日潛心研究漢代藝術的大家,面對他們,深感高山仰止。中國漢畫學會的每一位專家,都能如數(shù)家珍般對著每一件作品講出豐富的專業(yè)知識和精彩有趣的歷史故事、神話傳說、信仰習俗。

  希望能夠繼續(xù)漢畫系列的研究、展示與教育活動的組織,一來讓越來越多的人能夠從漢畫這一巨大的中國古代藝術文明寶庫中了解到中華民族偉大文明的上古時期的璀璨成就。二來希望站在今天的角度上,能從包含文史書籍在內(nèi)的更多渠道中了解歷史,反思歷史,從而更好地理解今天的社會。更希望能夠以一民營美術館的微薄之力,盡最大可能持續(xù)為中國漢畫學會及其數(shù)代開拓者和耕耘者們提供一個小小的展示和交流的平臺,做一點貢獻。

以上內(nèi)容(包括圖片及視頻)為創(chuàng)作者平臺"快傳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