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

乾隆:我身上的這件寶貝就傳給你了

  來源:河青文化微信公眾號

  嶄新衣服做一件

  爺爺穿完爸爸穿

  爸爸穿完兒子穿

  兒子穿完孫子穿

  一穿就百八十年

  ……

  此情此景,在這人民逐漸富裕起來的年代,想想就讓人心里萬分難過……

 

  可要說,那是乾隆皇帝的龍袍!你會不會感到有些意外?

         

  我們不妨來一探究竟。

愛新覺羅·龍袍愛新覺羅·龍袍

 。ㄇ宄罡呓y(tǒng)治者——的衣服)

  材質(zhì):絲質(zhì)

  尺寸:約142cm

  所有人:愛新覺羅·弘歷

  生產(chǎn)日期:18世紀(jì)晚期

  保質(zhì)期:看情況

  用途:祈雨求福等重大活動

  用法:自己穿,留給自家兒子穿,留給自家孫子穿……

  據(jù)10月21日英國《每日郵報》報道,現(xiàn)在,一名英國軍官的家庭正在出售一件18世紀(jì)的中國皇帝的長袍,售價高達20萬英鎊(180萬人民幣)。11月8日,倫敦方面將進行這件龍袍的拍賣。

  20世紀(jì)初,這件龍袍被英國海軍準(zhǔn)將Offley Shore準(zhǔn)將在北京收入囊中。如今又回到了大眾視野之下。

  據(jù)寶龍拍賣行中國藝術(shù)部專家Mattino博士了解,這件長袍是為乾隆皇帝量身定做的,還曾被后來的皇帝使用。

 

  若真如此,那這不就是說這是幾代人的衣服?

  不過這是——藍色龍袍?電視里看的不都是金閃閃的嗎?

  龍袍入門指南

  龍袍還可分為朝服、袞服、吉服、常服和行袍等眾多種類。

  常服和行袍是皇帝日常所穿服裝,而朝服、袞服、吉服則是行大典或接受朝拜時才穿的禮服。

  皇帝一年穿朝服的次數(shù)也沒有幾次。

  清代皇帝的吉服又被稱為“花衣”或“彩服”。隨時令、節(jié)日的不同也會有不同的色彩。據(jù)史料記載,乾隆、嘉慶在祭天時就常穿著藍色龍袍,正好與藍天呼應(yīng)。

  不過話說回來,咱們普通人不同場合都要注意著裝,一國之君哪能沒有幾套不同場合的袍子呢~

  這件絲質(zhì)龍袍整體顏色藍金相間,九條五爪金龍遨游其上,另有數(shù)枚明珠點綴其中,再有華蟲等加以裝飾,自然流露出皇室正宗的那正大光明之氣。

 

  那么,這樣的龍袍咋就能那么珍貴?  

  1、目標(biāo)客戶為九五之尊,由頂尖的織工藝人設(shè)計制作,其紋飾、規(guī)制等均有嚴(yán)格的要求。

  2、選用最好的蠶絲紡出的面料精制而成,使用金銀線將孔雀羽毛與絲線等織在一起,其成本千兩白銀都很常見。

  3、一件龍袍起碼需要三四個人花上一兩年時間,甚至更久。

  4、大多運用了平針、套針、戧針、平金、釘線等10余種光刺繡針法,做工、顏色搭配無可挑剔。

  5、不能洗。

  沒錯,龍袍竟然是不能洗的!這也就使得龍袍保存時要樟木箱封存,而且要專人負責(zé)管理,極少拿出,避免與外界接觸。

  現(xiàn)在在國內(nèi),清代宮廷服裝尤其是龍袍,最大的收藏單位就是故宮了,存于民間的非常稀少。實際上,在清代私藏龍袍可是要治罪的,一不小心,可能就要因這件“穿過的舊衣服”牽連許多人。

 

  如今這件“穿過的舊衣服”又將引起人們的關(guān)注,那么問題也就隨之而來。

  既然這件衣服只有大約142cm,那么乾隆之后,嘉慶、道光等到底有沒有穿過這件衣服呢?還是說他們穿不穿得了這件衣服呢?歡迎大家討論~

  文末小故事

  一段故事,一件龍袍,

  它經(jīng)歷了莊嚴(yán)肅穆的歲月,

  也有顛沛流離的日子,

  它品味過祈禱國泰民安里的深切宏愿,

  也嘗到了目睹戰(zhàn)火繽紛時的無可奈何,

  這就是它背后的那段歷史……

  雄偉的天壇之上,有人正莊嚴(yán)地進行著祭天儀式,他將嶄新的我穿在身上,祈禱著國泰民安、風(fēng)調(diào)雨順。

  聽他自己講,叫做什么什么弘歷來著,真是氣度不凡。靜靜看了一會兒,我又陷入了沉睡。

  ……

  門吱呀一聲開了,我再度醒了過來,眼前卻是一片陌生的面孔。聽一旁的人說,如今正是嘉慶年間。

  大概又到了祭天的時候吧,不知道我還能不能再見到上次的那個人。合上了眼睛,我靜靜地想著。

  ……

  外面好吵啊,睜開眼睛發(fā)現(xiàn)自己身邊圍了一群奇裝異服的人,他們鷹鼻綠眼,將我和其他的伙伴們包了起來,黑暗之中,搖搖晃晃。

  等我再緩過神來,卻發(fā)現(xiàn)自己來到了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那還是睡么,就是不知道下一站會到哪里,或許我下一次醒了……

以上內(nèi)容(包括圖片及視頻)為創(chuàng)作者平臺"快傳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