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08日 羊城晚報金羊網(wǎng)
裕陵始建于乾隆八年(1743年),乾隆十七年(1752年)告竣,歷時9年,耗銀203萬兩。如此規(guī)模的地宮,考古人員卻發(fā)現(xiàn)有七個不能解的謎。

河北省遵化清東陵內(nèi)景
徐廣源,任清東陵文物管理研究室主任多年,F(xiàn)專門從事清代陵寢、后妃的研究工作。在其所著《清皇陵地宮親探記》(新世界出版社)一書中披露,乾隆帝裕陵地宮開啟四十多年來許多的未解謎團,F(xiàn)摘登如下。
裕陵是乾隆皇帝的陵寢,地宮內(nèi)葬有乾隆本人、兩位皇后和三位皇貴妃。裕陵明堂開闊,建筑崇宏,工精料美,氣勢非凡,自南向北依次為圣德神功碑亭、五孔橋、石像生、牌樓門、一孔橋、下馬牌、井亭、神廚庫、東西朝房、三路三孔橋及東西平橋、東西班房、隆恩殿、三路一孔橋、琉璃花門、二柱門、祭臺五供、方城、明樓、寶城、寶頂和地宮,其規(guī)制既承襲了前朝,又有展拓和創(chuàng)新。
裕陵始建于乾隆八年(1743年),乾隆十七年(1752年)告竣,歷時9年,耗銀203萬兩。如此規(guī)模的地宮,考古人員卻發(fā)現(xiàn)有七個不能解的謎。
一、女尸之謎
東陵盜案發(fā)生后的1928年8月,清遜帝溥儀派載澤、耆齡等人到東陵進行善后處理。他們在清理裕陵地宮時,發(fā)現(xiàn)了一具完整的女尸。
耆齡在《東陵日記》中寫道:午后得報,于兩棺之間尋得女體一,身著明黃龍袍,又于側(cè)近拾得繡鳳黃靴二。面目可辨,年約六十余,齒存一二,耳環(huán)尚在,不知是后是妃。
據(jù)宗室遺臣判斷,此具女尸是嘉慶帝的生母孝儀皇后,卒年49歲。裕陵地宮中的六位墓主人,其他五人都成了堆白骨而唯獨她的遺體完整,沒有腐爛,面目如生,至今無法解釋。
二、棺槨頂門之謎
1928年孫殿英匪軍在盜裕陵地宮時,曾順利地打開了前三道石門,但第四道石門卻無論如何也不能打開,便氣急敗壞地用炸藥炸開了石門。匪徒們進了地宮金券后發(fā)現(xiàn)原來有一具巨大的棺木頂住了第四道石門。
后來,從這具棺木中找到了乾隆帝的頭顱骨,才知道頂門的是乾隆帝的棺槨。溥儀派到東陵善后的大臣重驗裕陵遺骨時,將乾隆帝的內(nèi)棺重新安放在正面棺床的正中之位,并將一帝一后三妃的遺骨殮入棺內(nèi)。可是到了1975年,清東陵文物保管所開啟地宮時,又是乾隆帝的內(nèi)棺頂住了石門。
裕陵地宮每具棺槨的四角,各有一塊重達數(shù)百斤的龍山石將棺槨牢牢地固定在棺床上。龍山石底部伸出的四棱形榫,根部細下端粗。榫插入石制棺床上的長方形眼中,向旁邊相通的方眼推,由于這個方眼口小下大,石榫插入后再也休想拔出來。龍山石上鑿有縱向和橫向的溝槽,槨的豎向邊棱被卡在縱向槽內(nèi),槨底部伸出的橫向邊棱被龍山石的橫向槽卡壓,使棺槨不能移動。然而,孫殿英匪兵在進人裕陵地宮時,竟發(fā)現(xiàn)乾隆帝的棺槨不在棺床上而是頂住了第四道石門。既然棺槨的四角都被龍山石牢固地固定在了棺床上了,怎么脫開棺床頂住了石門?令人百思不解。
三、石柱之謎
現(xiàn)在裕陵地宮的前三道石門,每道都用四根巨大的四棱形石柱支頂著,共有石柱12根。12根石柱中第一道石門里側(cè)的兩根和第二、第三道石門的八根,都是1989年12月15日由清東陵文物管理處古建隊支頂?shù)。而第一道石門外側(cè)的兩根石柱,支頂日期卻是一個未知數(shù)。
四、龍山石之謎
為了防止棺槨入葬地宮后,因受到外界力量而發(fā)生移動,特在棺槨的四角各安設(shè)了一塊龍山石。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孝賢皇后梓宮東南角的龍山石有一道斜著的裂縫,裂縫和鐵鋦處抹上了石灰和石粉做假。孝賢皇后是在乾隆十七年入葬地宮的。這個龍山石是怎么壞的?又是在何時安的鐵鋦子?
五、滲水之謎
裕陵建成于乾隆十七年,建成的當年地宮里就出現(xiàn)了滲水。乾隆帝曾命大臣三和等加緊維修整治,費了很大勁才解決了問題。嘉慶四年,乾隆帝正式入葬。在這前后47年的時間里,地宮里始終沒有再出現(xiàn)滲水現(xiàn)象。在1928年重殮裕陵遺骨時,地宮里竟有兩米多深的積水。自1978年裕陵地宮開放至今,每到盛夏陰雨連綿的季節(jié),必須天天抽水。裕陵地宮為什么又再次出現(xiàn)滲水?現(xiàn)在誰也說不清。
六、金券歪斜之謎
裕陵地宮有九道券,最后是金券,乾隆帝的棺槨就位于金券正中。如果我們站在第一道石門門口向里看,會發(fā)現(xiàn)乾隆棺槨是歪斜的,與前七券的方向明顯不一致。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有人解釋說,前七券的方向是風水線,金券的方向是子午線。測量表明,地宮的前七券還真是風水線,與地面建筑的中軸線方向是一致的。但金券方向卻與子午線即正南正北方向偏離十五度。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