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契國長老
大朝金合真篆小平對錢


直徑25mm 厚1.9mm 重5.2克


直徑24.6mm 厚1.5mm 重4.2克
大朝金合篆書四星折二小樣錢


直徑27.2mm 厚2.4mm 重8.2克


直徑27mm 厚2mm 重7.2克
大朝金合篆書四星折二錢


直徑28.8mm 厚2.2mm 重7.1克
大朝金合真篆折三對錢


直徑30.7mm 厚2.2mm 重9.9克


直徑30.2mm 厚2.3mm 重9.3克
大朝金合真書折五銅銀錢




直徑34mm 厚3mm 重14.7克 直徑34mm 厚2.8mm 重13.7克
近十幾年來,大朝金合錢在東北各地間有出土,所見錢文有真書、篆書;形制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幣材有銅質、銀質,詳見(圖1)至(圖9)所示。對于此類錢,雖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丁福保在《古錢大辭典》和《歷代古錢圖說》中還是將其歸為元錢范疇。其主要依據(jù)是“金國志明昌五年,何大雅說王曰,不若求援于大朝。宋史蔡州之役,幸依大朝,以定夾攻之策。是蒙古早已稱大朝!奔又X文直讀又為“大朝金合”,于是就將其定為元未改號前之物。然而細觀上述諸錢,錢文俊秀,形制多樣,鑄工精美,毫無元錢氣息,前輩如此斷代是否有誤?
查閱相關資料,最早載錄大朝金合錢的是李孝美著《錢譜》一書(已佚失),該書成書于北宋紹圣年間(1094-1098年)。據(jù)書中介紹:“此錢寸五分,重十五銖,其文真書,曰大朝金合,肉好背面皆有周郭!毙沃仆疚模▓D8)、(圖9)所示。其后成書于南宋紹興十九年(1149年)的洪遵《泉志》轉載了此錢,并將其定為無考品。若按李孝美《錢譜》成書的時間來推算,大朝金合錢至遲應鑄于北宋紹圣年間。
據(jù)《元史》記載,金太祖成吉思汗于1206年始建蒙古汗國,而此時距大朝金合錢入譜的時間起碼要晚100多年。又據(jù)黃震《古今紀要逸編》記載,那時的蒙古人還過著“唯事射獵已為食,逐水草以為居,視草青為一歲”的游牧生活,部落之間的商品交換尚處于原始的以物易物的狀態(tài),經濟落后,社會生產力低下,當時根本就沒有鑄造錢幣的技術能力。因此說,將大朝金合錢定為元未改號前之物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既然如此,那末大朝金合錢又可能為誰所鑄?這正是本文所要探討的問題。
通常人們習慣將該錢文直讀為“大朝金合”,而若旋讀則為“大金朝合”。按此讀法,顯見錢文中有“大金”二字。于是自然而然地就會想到,此錢是否可能為女真金國所鑄?
據(jù)《金史》記載,金太祖在1115年建國之前,生女真完顏部曾先后有多位部落首領,后被追封為皇帝。他們分別是金始祖函普、金昭祖石魯、金景祖烏古乃(1021-1072年)及金世祖劾里缽(1039-1092年)等。據(jù)記載在金景祖時期,生女真完顏部就已經掌握了冶鐵制造兵器的技術。雖然《金史》中沒有提及女真人冶銅之事,但從冶金工藝技術來講,若能冶鐵,則必能冶銅。因為銅的熔點是1083度,而鐵的熔點是1537度,所以相對來講,冶銅工藝技術要比冶鐵工藝技術更易掌握。由此可以說,在金景祖時期,生女真完顏部就已經掌握了冶銅技術,具備了鑄造銅錢的技術能力。而按照李孝美《錢譜》成書的時間來推算,若大金朝合錢為金人所鑄,則極有可能鑄于金景祖、金世祖在位期間,而至遲鑄于北宋紹興年間(1094-1098年)。若此,則錢文“大朝金合”,應旋讀為“大金朝合”。
前面說過,近十幾年來,在東北各地所出土的金代窖藏古錢中,大金朝合錢間有發(fā)現(xiàn)。而從筆者所經手的幾次出土記錄中,可以證明大金朝合錢確應為女真金國所鑄。
2010年,在吉林農安地區(qū)出土的金代窖藏坨子錢中,發(fā)現(xiàn)4枚大金朝合錢,其中篆書小平1枚,真書小平1枚,四星篆書折二2枚。該坨子錢總計約有400余枚,其下限是金海陵王正隆元寶小平錢;2011年,在遼寧昌圖地區(qū)出土的金代窖藏坨子錢中,發(fā)現(xiàn)3枚大金朝合錢,其中四星篆書折二2枚,篆書折三1枚。該坨子錢總計約有300余枚,其下限是金宣宗貞祐元寶小平錢;2014年,在吉林四平地區(qū)出土的金代窖藏坨子錢中,發(fā)現(xiàn)3枚大金朝合錢,其中真書小平1枚,真書折三1枚,真書折五1枚。該坨子錢總計約有400余枚,其下限是金哀宗正大通寶小平錢。
由以上出土記錄可知,金建國后各朝皇帝都要鑄造大金朝合錢,并且一直延續(xù)到金亡。加之不論是其錢文風格、形制特點還是精美程度,無不具有金代錢幣氣息,所以將大金朝合錢定為女真金國所鑄,其證據(jù)和理由是十分充分的。而且由出土記錄可知,大金朝合錢與金代年號錢一樣,同樣可以參入流通行用,這也是大金朝合錢能流傳至今的主要原因。
既然認定大金朝合錢為女真金國所鑄,那么本文圖中所示大金朝合銀錢及對錢也就好解釋了。因為近幾十年來,出土的古錢實物已經證明,金代承襲遼代錢制,每逢改元在即鑄銅錢的同時,也要伴鑄同版式的銀錢或金錢;另外金代還承襲宋代錢制,即每逢改元也都要鑄造相應年號的對錢。因此說大金朝合銀錢及其對錢的出現(xiàn),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筆者在寫作此文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有一個問題值得探討,就是有金一代為什么始終都要鑄造大金朝合錢?其背后是否隱藏著尚不為人知的秘密?經過反復思考,筆者認為要想解開這個謎團,還是從如何解讀“大金朝合”字義入手為好,這樣從中或許能夠找到所要的答案。
據(jù)《金史》記載,金建國以前,生女真完顏部就自稱“金”。如此錢文中的“大金”,則應是生女真完顏部的自稱,而不是指金國。在這里“大金”二字,可釋讀為“女真”或“女直”;同樣的道理,錢文第三字“朝”,也不應解讀為金朝的“朝”。關于“朝”字,在1999年版《辭海-上》中有多種解釋,其中有“拜訪”、“聚會”等義;而錢文第四字“合”,在該辭海中亦有多種解釋,其中有“合并”、“匯集”、“融洽”等義。由此可見,“朝”與“合”在字義上有某些相同的解釋點。若將“朝合”二字合在一起,則可取“聚會”、“融洽”等義,顯然與契丹錢文“四海同心”中的“同心”字義相近。若將“聚會”、“融洽”轉釋為“同心”,則更為簡練達義。如此則“大金朝合”,可釋讀為“女真同心”或“女直同心”。按此釋讀,則可發(fā)現(xiàn),錢文具有號召性,即號召女真子民,戮力同心,共抗外敵。這可能就是女真金國始終都要鑄造大金朝合錢的原因所在。
以上所談,只是筆者一家之言、一孔之見。所談觀點可能與女真人鑄造此錢的初衷相去太遠,所以不當之處,誠請泉界同好教正。
筆者在寫作此文期間,看到《中國錢幣》2018雙月刊5期上刊載的戴越先生所撰寫的“‘大金朝合’考”及內蒙笑公先生微博“四說古錢幣‘大朝金合’”等兩篇文章,泉界同好不妨讀一讀。
來源:新浪收藏
1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