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

臺北故宮年末大展 呈現(xiàn)東西交流傳奇

2018年12月26日   澎湃新聞

清 十八世紀上半葉 青花纏枝番蓮蓋罐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清 十八世紀上半葉 青花纏枝番蓮蓋罐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清 乾隆 五彩持傘美人紋盤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東方風情

  當東、西方交會之時,中國又是什麼樣貌?《明人出警圖》中的帝王形象,是東方君權的極致代表,然而精致文化的發(fā)展核心卻不在京城。居于江南水網(wǎng)中心的蘇州,因漕運發(fā)達,經(jīng)濟活絡,成了全國首屈一指的大城。當?shù)匚娜似焚p文化的高度發(fā)展,以及物質消費的通達便利,令蘇州成為時尚指標,風氣奢華。無論宅邸園林、古玩器用、當朝制作乃至于進口的舶來品,莫不以吳地好尚區(qū)別雅俗,亦造成市場上仿品充斥,此皆反映在文震亨《長物志》里。

  《明人畫出警圖》(局部)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十七世紀以降的繪畫風格亦紛然多元:有如沉士充的浪漫迷蒙,亦有董其昌純化的形式;至明清易代,繁華落盡,藝術也成了失國之人的出口,就中不乏新穎的視覺元素。而戰(zhàn)亂對江南造成的傷害,也看在行旅的外國人的眼里。

日本 十八世紀 山水蒔繪櫥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環(huán)宇交會日本 十八世紀 山水蒔繪櫥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環(huán)宇交會
青花釉上彩中國風與黑人紋飾壁磚 荷蘭國家博物館藏青花釉上彩中國風與黑人紋飾壁磚 荷蘭國家博物館藏

  清 賀蘭國人役牛馬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十七世紀東、西方的接觸與碰撞促成雙方更進一步的理解與交流。對世界認知的改變、文化因素的轉換和轉譯,以及工藝品之間模仿和創(chuàng)造,成為交流過程中格外引人矚目的部份。西來的地理知識,改變了對地貌、交通的認知,也促成了呈現(xiàn)嶄新世界觀的環(huán)宇新面貌。版畫中的透視技法,體現(xiàn)了此時對西方繪畫技巧的認識與應用,將東西交融匯于一景之中。

江戶時代 有田窯 五彩持傘美人紋盤 大坂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藏江戶時代 有田窯 五彩持傘美人紋盤 大坂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藏

  日本 有田窯 青花釉上彩花卉紋瓶、罐五件組 荷蘭國家博物館藏

  而遠渡至歐洲的中國景德鎮(zhèn)與日本有田燒瓷器,一方面影響了歐洲、中東重要作坊的瓷器制作與發(fā)展,形成一股新興的器用風潮;另一方面,其中的大型瓶罐裝飾瓷,也成為歐洲宮廷、豪紳士族家庭中最能展現(xiàn)經(jīng)濟實力的室內擺設,展現(xiàn)出別樹一幟的時代風貌。

  展覽名稱:“亞洲探險記——十七世紀東西交流傳奇”

  展覽時間:12月20日——2019年3月10日

  展覽地點:臺北故宮博物院北院區(qū)

以上內容(包括圖片及視頻)為創(chuàng)作者平臺"快傳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