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契國長老


寬80mm 高157mm 厚7.7mm 重510克


寬80mm 高157mm 厚8mm 重525克


寬78mm 高155mm 厚7.8mm 重500克


寬81mm 高157mm 厚8.1mm 重540克
筆者在2017年11月所寫的關(guān)于“天贊通寶契丹太祖賜伍千文銅錢牌賞析兼談四時捺缽”一文中,曾首次披露一套四枚背面分別鑄有“春缽”、“夏缽”、“秋缽”及“冬缽”的銅錢牌。該套銅錢牌印證了《遼史》中關(guān)于“四時捺缽”的記載是真實(shí)的。所謂的“四時捺缽”,就是遼代皇帝的四季行宮。除供遼代皇帝巡幸之外,通;实圻要在這里主辦兩件事情:一是與南北官員商決軍國大事,二是在此獎賞有功大臣。而 鑄有“四時捺缽”字樣的銅錢牌就是這樣產(chǎn)生的。
前些日子,筆者在一泉友處又見到一套四枚背面也分別鑄有“春缽”、“夏缽”、“秋缽”,及“冬缽”的銅錢牌,詳見(圖1)、(圖2)、(圖3)、(圖4)所示。剛見時,不由得為之一振,世間竟然還有如此相類的整套錢牌。而觀其錢文,應(yīng)該不是遼太祖所鑄。后經(jīng)泉友同意,特寫此文,予以披露,以與泉界同好共同鑒賞。
細(xì)觀此套銅錢牌,與筆者以前所介紹的那套銅錢牌(簡稱彼套),雖然在外觀上相似,但正面錢文主要內(nèi)容卻大不不同。此套正面上首鑄紀(jì)年“天顯五年”,而彼套鑄“天贊通寶”;此套正面下首中間豎鑄“皇帝巡賜萬文”,而彼套鑄“太祖賜伍千文”。總之,此套錢牌獨(dú)到之處,就是上面鑄有紀(jì)年“天顯五年”,這在遼代錢牌中尚屬首見,從而為此套錢牌的斷代,提供了確鑿的時間依據(jù)。
據(jù)《遼史-太祖本紀(jì)》記載:天贊四年(925)十二月二十六日,遼太祖耶律阿保機(jī)率皇后速律平、皇太子耶律倍及大元帥堯骨等親征渤海國。在前往征討的途中,于天贊五年(926)二月初五,大赦天下,改元天顯。天顯元年(926)秋七月二十七日,太祖在征渤;胤档耐局,病逝于扶余城(今吉林農(nóng)安境內(nèi))。次日(28日),皇后速律平臨朝稱制,暫決軍國事。次年(927)冬十一月十五日,皇后速律平應(yīng)人皇王耶律倍等群臣請求,同意太祖次子耶律德光即皇帝位,是為太宗。有司請改元,不許。天顯十三年(938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改元會同。
由上述可知,天顯年號曾歷三主,即太祖阿保機(jī)、皇后速律平及太宗耶律德光。而太宗是在天顯二年(927)即皇帝位,那末天顯五年(930),太宗顯然正在皇位上。由此可以斷定,此套錢牌當(dāng)為遼太宗耶律德光所鑄,鑄于天顯五年。如此,則錢牌上“皇帝巡賜萬文”中的“皇帝”,當(dāng)然就是遼太宗耶律德光。而“巡賜萬文”之字義,就是太宗皇帝在“四時捺缽”巡幸時,賞賜有功大臣銅錢一萬文,即天顯通寶小平銅錢10000枚。如此大的數(shù)額,這在現(xiàn)今來看也是一個天文數(shù)字。然而從中可以看出一個問題,就是在遼太宗時期,其國力要比其父皇在位時強(qiáng)大。
2019年1月11日
來源:新浪收藏
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