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37

英國搶走的名畫《女史箴圖》,曾主動歸還,中國為何拒收?


“春蠶吐絲,流水行地,以形寫神,皆出自然!中國古代繪畫史上當此巨贊者,唯有東晉顧愷之的《女史箴圖》。


《女史箴圖》是顧愷之根據(jù)張華的《女史篇》畫的一卷插圖性畫卷。200年前,它還是乾隆皇帝的案頭愛物,如今卻作為大英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深藏庫房鮮于示人。


中國為何拒收《女史箴圖》?



19世紀末,八國聯(lián)軍進攻北京,一位駐扎在頤和園的英軍上尉,趁亂將《女史箴圖》盜走,那位英軍上尉雖然搶到了這幅名畫,但卻并不了解這幅畫的價值。


1902年,他回到倫敦,把《女史箴圖》也帶回了英國,以25英鎊的價格賣給了大英博物館。


《女史箴圖》局部


二戰(zhàn)初期,英國在歐洲戰(zhàn)場節(jié)節(jié)敗退,亞洲地區(qū)的殖民地也岌岌可危,特別是在日本的軍隊進入東南亞后,那些歐洲的殖民勢力更是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


在英國的請求下,國民政府向緬甸派出了遠征軍,支援英國,解除了日本對緬甸的威脅。



英國政府為了感謝中國軍隊在緬甸解圍,想要送一個禮物答謝國民政府。于是他們就給了國民政府兩個答謝的選擇:《女史箴圖》或一艘潛艇。



最終,中國選擇了潛艇。作此抉擇也是無奈之舉,在漫無止境、一切以實用說話的戰(zhàn)爭年代,國民政府的選擇是不難想象的,他們幾乎沒做什么思考,就選擇了有實用價值、對戰(zhàn)爭、對當時國家有著最大意義的潛艇。



《女史箴圖》在大英博物館展出


在和這次歸還機會擦身而過后,《女史箴圖》唐摹本從此留在了英國。


后來,由于不熟悉中國畫的保存方式,大英博物館以日式裝裱的方式將其裱在板上懸掛。結果,由于材質的原因,古畫隨著木板的裂開而開裂,導致《女史箴圖》被攔腰裁切,明清時期文人留下的題跋都被裁剪下來,切口處也出現(xiàn)了掉渣現(xiàn)象,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


《女史箴圖》局部


《女史箴圖》為何如此珍貴?


《女史箴圖》是當今存世最早的中國絹畫,為東晉畫家顧愷之所作,在中國美術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被譽為中國美術史的“開卷之圖”。



《女史箴圖》最早即記于米芾的《畫史》:“《女史箴圖》橫卷,在劉有方家,人物三十余。以上筆彩生動,髭發(fā)秀潤。”



顧愷之


若結合中國文人畫的特征,再考察顧愷之的生平與所留畫作,可以肯定中國文人畫始于顧愷之。而論及將繪畫與書法文章相結合的最早作品,非《女史箴圖》莫屬。


“女史”是女官名,后來成為對知識婦女的尊稱;“箴”是規(guī)勸、勸戒的意思。西晉惠帝司馬衷是歷史上有名的“愚帝”,國家大權為其皇后賈氏獨攬,其人善妒忌,多權詐,荒淫放恣。朝中大臣張華便收集了歷史上各代先賢圣女的事跡寫成了九段《女史箴》,以為勸誡和警示,被當時奉為“苦口陳箴、莊言警世”的名篇,流傳甚廣。后來顧愷之就根據(jù)文章的內容分段為畫,每段有箴文(除第一段外),各段畫面形象地揭示了箴文的含義,故稱《女史箴圖》,曠世名作由此問世。


此圖的原作早已失傳,現(xiàn)存的《女史箴圖》有兩個摹本。一個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為南宋人所;另一個就是現(xiàn)藏于英國大英博物館的唐人摹本。


大英博物館收藏的唐代摹本,則被認為是現(xiàn)存最早的設色絹本長卷,并將原畫的神韻高度還原,其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不可估量,由于年代久遠,原畫12段中的前3段已經(jīng)丟失,現(xiàn)僅存后9段;北京故宮博物院另藏有完整十二幅場景的南宋素描摹本,水平稍遜,但亦有研究價值。

以上內容(包括圖片及視頻)為創(chuàng)作者平臺"快傳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