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為了1000多匹馬 乾隆杠上了朱元璋

  來源:寶庫 微信號:baokuchina

  根據(jù)以下關(guān)鍵詞,猜一猜這是哪幅畫?

  北宋

  長卷

  大場面,人很多,交通工具也很多

  好了,我知道你一定有答案了,

  不要猶豫、大聲說出來,

  相信自己你一定是……錯的!

你想到的是《清明上河圖》對不對?

你想到的是《清明上河圖》對不對?

  但我說的真不是它,

  而是下面這幅一眼望去全是馬的

  《臨韋偃牧放圖》。

《臨韋偃牧放圖》宋 李公麟 46.2cm*429.8cm《臨韋偃牧放圖》宋 李公麟 46.2cm*429.8cm

  北宋李公麟作品,4米多的長卷,

  100多個人+1000多匹馬的大場面,

  三條線索全中,

  跟《清明上河圖》最大的區(qū)別在于

  交通工具(馬)比人多,

  大概能算馬界版本的《清明上河圖》?

李公麟這個人,

  李公麟這個人,

之前介紹那幅在顏真卿大展上突然出現(xiàn)的

  《五馬圖》(戳一下有驚喜)時講過,

  是個畫畫不喜歡用顏料的節(jié)省boy。

  但其實吧,人家的節(jié)省是分場合的。

  自己畫畫,從來都在紙上白描,

  導(dǎo)致后來人們一遇到作者不明的白描作品,

  就都當(dāng)成是李公麟畫的。

  若要臨摹古人的作品,

  卻是老老實實的用“素娟著色”,

  很懂得尊重原作。

《維摩演教圖》局部 作者不明 但一直以來都被傳為李公麟作品

 《維摩演教圖》局部 作者不明 但一直以來都被傳為李公麟作品

 所以說,當(dāng)看到這幅畫的第一眼,

  我們就能確定它屬于臨摹。

  而且,作品名字里也已經(jīng)清清楚楚說明了,

  臨的就是唐代畫馬名家韋偃的牧放圖,

  描繪了唐代的圉官(yǔ,皇家專用馬倌)們

  牧放皇家御馬的場景。

畫卷右上方有李公麟篆書:臣李公麟奉敕摹韋偃牧放圖

畫卷右上方有李公麟篆書:臣李公麟奉敕摹韋偃牧放圖 

 畫卷開端,3個馬倌手里拿著長長的竿子,

  正在將馬兒們向前驅(qū)趕,

  往前是擠擠挨挨的馬群,

  不難猜出,這是馬倌們剛剛放馬出廄。

  馬兒們擠在一起趕路的姿態(tài)都差不多,

  李公麟著重通過毛色、花紋,

  來體現(xiàn)每匹馬的特點。

視線向左移,畫面上出現(xiàn)了一座緩坡,

視線向左移,畫面上出現(xiàn)了一座緩坡,

  馬群在這里分作兩隊,

  可能是為了不讓馬兒走散,

  在坡兩側(cè)的隊伍里都出現(xiàn)了不少馬倌。

再往前一看,

再往前一看, 

 嗬,馬倌的大部隊出現(xiàn)了。

  原來前方馬群就要通過關(guān)鍵路段了:

  一個兩側(cè)都有山石的狹窄通道,

  只要成功通過這里,

  馬兒們就能自由活動了。

以這個通道為界,

以這個通道為界,

  畫面前半部分為近景,

  馬群密集的聚在一起趕路。

  后半部分將視角拉遠(yuǎn),

  馬群分散開來,

  各自覓食、飲水、追趕、嬉鬧

  甚至就地打起了滾。

整個畫面的構(gòu)圖,

 

整個畫面的構(gòu)圖,

 前半部擁塞、緊張,后半部疏散、松弛,

  極富節(jié)奏感。

  畫中共出現(xiàn)1200多匹馬,140多個人,

  均用墨線勾勒,線條挺拔有力。

  人馬比例雖小,

  但馬兒們姿態(tài)各異、生動自然,

  馬倌們也都動作不同,表情各有區(qū)別,

  一點都不給人呆板、重復(fù)、混亂的感覺。

動作神態(tài)各異的馬倌們動作神態(tài)各異的馬倌們

 

看完畫視線接著往左移,

 看完畫視線接著往左移,

 畫面之外是兩段題跋

  一段來自彈幕之王乾隆,

  另一段則來自明太祖朱元璋。

  我們都知道朱元璋是個草根皇帝,

  肚子里沒什么墨水,

  除了強(qiáng)烈反對把他的肖像畫得太寫實之外,

  對于畫作鑒賞很少發(fā)表意見,

  所以這段題跋實在能稱得上罕見了。

  朱元璋對這幅畫發(fā)表了什么高見呢?

  翻譯一下,中心思想就是,

  馬在戰(zhàn)爭中很重要啊,

  雖然現(xiàn)在天下太平了,

  也一定不能放松要多搞點養(yǎng)起來,

  有備無患、造福子孫。

所以說,

 

所以說,

  題跋內(nèi)容其實跟畫沒太大關(guān)系,

  完全是一個皇帝的思想覺悟。

  可覺悟不錯,字卻著實不怎么樣,

  像剛剛開始臨帖的小學(xué)生,

  一筆一畫力求工整,無奈又筆筆不能到位,

  還出現(xiàn)了幾個錯別字。

可就這樣,還是被乾隆夸到天上去了。

 可就這樣,還是被乾隆夸到天上去了。

 沒錯,旁邊那段題跋,

  乾隆評價的對象不是畫本身

  而是朱元璋的字,

  說什么英氣颯颯,迸露豪楮,恍睹其儀表。

說實話,

  說實話,

看前半句我非常懷疑乾隆的審美。

  畢竟朱元璋的書法,

  雖然被康有為吹爆成“雄強(qiáng)無敵”,

  但怎么也得是《大軍帖》那種水平!

  行書《大軍帖》被認(rèn)為是朱元璋書法的最高水平

  對著這段題跋也能閉眼吹,

  不是審美堪憂是什么?

  但看到后半句那個“恍睹其儀表”,

  我恍然大悟了,

  畢竟朱元璋的儀表什么樣我們是知道的,

  乾隆這妥妥的高級黑啊。

anyway,

 anyway,

 乾隆是閉眼吹還是高級黑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

  看到朱元璋題跋中間那個大印章了嗎?

  熟悉書畫的朋友們應(yīng)該都見過,

  這是宋徽宗的“內(nèi)府圖書之印”。

  作為第一文藝皇帝,

  宋徽宗收藏書畫比乾隆要講究得多,

  印章一定得蓋滿7枚。

  畫心前3枚,

  “御書”葫蘆印,

  “雙龍”印,

  “宣和”連珠。▋煞姜毩⒌挠∵B在一起)。

畫心后再來4枚,畫心后再來4枚,

  分別是“政和”“宣和”印,

“政和”連珠印,“政和”連珠印,

  以及“內(nèi)府圖書之印”九疊紋大印,

  是為著名的宣和七璽。

宣和七璽位置關(guān)系示意圖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

宣和七璽位置關(guān)系示意圖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

  這幅《臨韋堰牧放圖》上,

  七璽中只留下了畫心后的4枚。

  但也足夠說明它進(jìn)過宣和內(nèi)府,

  是被宋徽宗官方認(rèn)可過的畫生贏家。

  如果你仔細(xì)觀察的話還會發(fā)現(xiàn),

  內(nèi)府圖書之印

  是在朱元璋寫完題跋之后才蓋上去的,

  印泥在墨跡上面。

  而且政和連珠印的左半部分,

  和原印章有明顯區(qū)別。

  應(yīng)該是重新裝裱的時候,

  把尾紙部分的標(biāo)準(zhǔn)印記裁去了,

  換上新的尾紙之后又重新補(bǔ)蓋的。

① 標(biāo)準(zhǔn)印章① 標(biāo)準(zhǔn)印章
② 本幅印章② 本幅印章

  《臨韋偃牧放圖》算得上皇帝專業(yè)戶,

  多數(shù)時間都是在不同皇帝手里流轉(zhuǎn)。

  除了上面提到的三位,

  還有宋高宗、萬歷皇帝、嘉慶皇帝。。。。。。

  它經(jīng)歷過的最后一個皇帝,

  是中國的末代皇帝——溥儀。

溥儀被趕出紫禁城的時候,

 溥儀被趕出紫禁城的時候,

 偷走了許多宮里收藏的書畫精品,

  其中就包括這幅《臨韋偃牧放圖》。

  溥儀逃往東北建立偽滿洲國時,

  這些書畫又被帶到了東北。

  后來日本戰(zhàn)敗偽滿洲國倒臺,

  《臨韋偃牧放圖》被東北博物館收藏,

 。ìF(xiàn)在的遼寧博物館)

  50年代移交故宮博物院收藏至今

  所以大家現(xiàn)在知道

  想看這幅1000多匹馬的大場面神作

  該去哪排隊了吧

以上內(nèi)容(包括圖片及視頻)為創(chuàng)作者平臺"快傳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