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

明朝紙幣造假者是怎樣變造印鈔版

  —析明代《大明通行寶鈔五千文》變造鈔版

XX

  筆者的錢幣藏品中有一塊明代紙幣造假者以“挑剜裨湊”的手段,將一塊《大明通行寶鈔貳拾文》低值銅鈔版,變造成幣值高250倍的《大明通行寶鈔五千文》鈔版。該鈔版長211毫米,寬120毫米,厚4毫米。幣額寬115毫米,高20毫米。幣心長165毫米寬81毫米。邊欄寬17毫米?傊855克(見圖1、2、3)。該鈔版材質(zhì)青銅,銅色古舊,包漿深沉敦厚。版面由于長期使用,花紋及文字均有自然磨損頹圮之態(tài)。版背中間固定用凹槽中陽鐫一行編號,?字xx號。造假者以“挑剜裨湊”手段變造此版的三處改動痕跡歷歷在目(用它印造的偽鈔上是不會顯現(xiàn)的)。

  該鈔版是如何變造的?什么時間變造的?如何辨識?各位看官,且聽筆者一一道來。

  一、《大明通行寶鈔》行用概況

  《大明通行寶鈔》是大明王朝統(tǒng)一發(fā)行的唯一一套國家紙幣。據(jù)《明史》載:“(洪武)七年(1374年),帝乃設(shè)寶鈔提舉司。明年始詔中書省造大明寶鈔,命民間通行!薄埃ê槲洌┦辏1380年),以鈔用久昏爛,立倒鈔法,令所在置行用庫,許軍民商賈以昏鈔納庫易新鈔,量收工墨直。會中書省廢,乃以造鈔屬戶部,鑄錢屬工部,而改寶鈔文中書省為戶部,與舊鈔兼行”!埃ê槲洌┒辏1389年)詔:更造小鈔,自十文至五十文。(洪武)二十四年諭榷稅官吏,凡鈔有字貫可辨者,不問爛損,即收受解京,抑勒與偽充者罪之”。建文四年(1402年)十一月,戶部尚書夏原吉謂帝曰:“寶鈔提舉司鈔版歲久篆文銷乏,且皆洪武年號。明年改元永樂,宜并更之。‘成祖日’版歲久當(dāng)易則易,不必改洪武為永樂,蓋朕所尊用皆太祖成憲,雖永用洪武可也。”

  史實告訴我的:《大明通行寶鈔》系中書省始造于“洪武八年(1375年)”!昂槲涫辏1380年)”中書省廢,造鈔屬戶部,改寶鈔文中書省為戶部,與舊鈔兼行”!岸辏1389年)詔:更造小鈔,自十文至五十文! 建文四年(1402年)十一月,明成祖“令鈔文年月”:“永用洪武可也”。

  寶鈔發(fā)行之初的二十余年間,鈔值基本上是穩(wěn)定的。但是隨著紙幣發(fā)行量的增大,大約到了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前后,一些地方的紙幣開始貶值。特別是南方的兩浙、江西、福建一帶,民間重錢輕鈔,一貫紙鈔只能換銅錢一百六十文,如果按照銅錢購買力不變化來計算,用紙幣計算的物價已經(jīng)上漲了六倍。雖然政府一再重申不準(zhǔn)使用金銀交易,紙鈔依然繼續(xù)貶值。

  初行寶鈔時,米一石值鈔一貫,到成祖永樂二年(1404年),已經(jīng)上漲到米一石值鈔三十貫。此后的“戶口鈔鹽法”,“門攤課稅”,均沒有起到抑制紙幣貶值的效果,宣德初年(1426年),米價已達(dá)到寶鈔伍拾貫,政府不得不允許民間用實物交易,同時又把門攤課稅增加了五倍。

  正統(tǒng)九年(1444),米價漲到寶鈔一百貫,政府放棄用銀的禁令,上下都不愿意用鈔而用銀、錢。成化年間(1465—1487),一貫紙鈔只值一文錢。正統(tǒng)時,寶鈔一度到了“積之市肆,過者不顧”的地步。到弘治(1488—1505)、正德(1506—1521)年間,寶鈔實際已經(jīng)廢止不行了,使用紙鈔也僅限一貫,其它不復(fù)流行。紙幣流通名存實亡。

  二、《大明通行寶鈔》的形制類別

  《大明通行寶鈔》總共有十一種面值,分別為一貫、五百文、四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五十文、四十文、三十文、二十文和十文!睹鲿洹酚浧錁邮剑骸耙陨p榱,其制方,高一尺(約32厘米),廣六寸(約22厘米),質(zhì)青色,外為龍文花欄,橫題其額曰‘大明通行寶鈔’,其內(nèi)上兩旁復(fù)為篆文八字,曰‘大明寶鈔 天下通行’。中圖錢貫,十串為壹貫,其下云‘中書省奏準(zhǔn)印造大明寶鈔與銅錢通行使用,偽造者斬,告捕者賞銀二百五十兩(《明史·食貨志》作二十五兩,根據(jù)實物可以斷定為誤記),仍給犯人財產(chǎn)!粑榘畚,則畫錢文為五串,余如其制,而遞減之。其等凡六:曰一貫,曰五百文、四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每鈔一貫,準(zhǔn)錢千文,銀一兩;四貫準(zhǔn)黃金一兩。”

  由于發(fā)行時間節(jié)點不同,環(huán)境情勢的變遷各異,《大明通行寶鈔》存在四種明顯版式,即:

  1、洪武八年(1375年)發(fā)行的“中書省版《大明通行寶鈔》一套六種(分別為一貫、五百文、四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樣式即如《明會典》所載。

  2、洪武十三年(1380年)廢中書省改由戶部發(fā)行的“戶部版《大明通行寶鈔》一套六種(分別為一貫、五百文、四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除鈔文“中書省”改為“戶部”外,樣式仍如《明會典》所載。

  3、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發(fā)行《大明通行寶鈔》十文至五十文小鈔。樣式邊檔字體都有變化,中間錢圖,改為十枚小平錢縱向排為一行為拾文;兩行為貳拾文;品字形三行為叁拾文;兩兩平行相對四行為肆拾文;上一下四品字形五行為伍拾文。

  4、建文四年(1402年)十一月,發(fā)行“新戶部版”大明通行寶鈔》一套六種(分別為一貫、五百文、四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其鈔額文字與“原戶部版”有明顯差異,邊欄花樣亦有變化。四種版式紙鈔與鈔版形制數(shù)據(jù)大體如下(多為推算,僅供參考):

  (一)、“中書省版《大明通行寶鈔》六種面值紙鈔與鈔版形制數(shù)據(jù)(±5毫米屬正常):

  1、“壹貫”鈔:長335毫米、寬220毫米。“壹貫”鈔版:長315毫米、寬210毫米。

  2、“伍伯文”鈔:長305毫米、寬209毫米!拔椴摹扁n版:長285毫米、寬190毫米。

  3、“肆伯文”鈔:長295毫米、寬186毫米!八敛摹扁n版:長264毫米、寬176毫米。

  4、“叁伯文”鈔:長288毫米、寬174毫米!叭摹扁n版:長253毫米、寬160毫米。

  5、“貳伯文”鈔:長270毫米、寬165毫米。“貳伯文”鈔版:長230毫米、寬147毫米。

  6、“壹伯文”鈔:長255毫米、寬156毫米。“壹伯文”鈔版:長245毫米、寬145毫米。

  (二)、“戶部版《大明通行寶鈔》六種面值紙鈔與鈔版形制數(shù)據(jù)(多為推算,僅供參考):

  與“中書省版《大明通行寶鈔》六種面值紙鈔與鈔版形制數(shù)據(jù)(±5毫米屬正常)除鈔文中發(fā)鈔機構(gòu)不同外,其它一切均相同。

 。ㄈ、《大明通行寶鈔》十文至五十文小鈔紙鈔與鈔版形制數(shù)據(jù)(多為推算,僅供參考,±5毫米屬正常):

  1、“伍拾文”鈔:長235毫米、寬146毫米。“伍拾文”鈔版:長222.5毫米,寬125.5、毫米,厚4.2毫米。

  2、“肆拾文”鈔:長220毫米、寬135毫米!八潦拔摹扁n版:長216毫米、寬120.5毫米。

  3、“叁拾文”鈔:長218毫米、寬180毫米。“叁拾文”鈔版:長214毫米、寬120毫米。

  4、“貳拾文”鈔:長215毫米、寬125毫米!百E拾文”鈔版:長210毫米,寬119毫米,厚4毫米。

  5、“壹拾文”鈔:長205毫米、寬118毫米!耙际拔摹扁n版:長190毫米、寬109毫米。

 。ㄋ模┙ㄎ乃哪晷聭舨堪妗洞竺魍ㄐ袑氣n》六種面值紙鈔與鈔版形制數(shù)據(jù)(多為推算,僅供參考):

  該版與老版除文字邊欄紋飾有少量變化外,形制數(shù)據(jù)無任何變動。

  四種《大明通行寶鈔》紙鈔與印鈔版的等級及長寬尺寸關(guān)系可能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縱(長)不同、橫(寬)同,等級相間差是10毫米;一種是縱(長)、橫(寬)都不同,等級相間差也是10毫米,紙幣與鈔版的尺寸差距約為25-35毫米。紙幣與鈔版的等級尺寸,均是按照面值從小到大,其尺寸相差在10毫米左右(誤差在5毫米上下)。

  三、明代造假者是如何以“挑剜裨湊”的手段,將一塊《大明通行寶鈔貳拾文》低值銅鈔版,變造成幣值高250倍的《大明通行寶鈔五千文》鈔版的?

  “挑剜裨湊”又稱“以真作偽”偽造紙幣。用現(xiàn)在的話叫做“變造幣”,就是用價值較小的紙幣改造為價值較大的紙幣。明代發(fā)行的紙幣《大明通行寶鈔》是中國古鈔中防偽措施最嚴(yán)密的紙幣。無論鈔紙、圖文、印信、印泥、編號等方面都有其獨特約的防偽技術(shù)。因此,《大明通行寶鈔》行用230多年(1375-1605年),很少發(fā)現(xiàn)“挑剜裨湊”的偽造紙幣。然而,由于發(fā)行機構(gòu)的撤并,大小鈔的先后發(fā)行、紙幣長時間的不總換,昏鈔大量流通。竟催生出一種新的“挑剜裨湊”“以真鈔版作偽”印造假幣的行當(dāng)。本文所析之《大明通行寶鈔五千文》鈔版,就是這樣變造的一塊偽鈔版。有明一代,偽鈔90%都是這種變造鈔版印造的。其造偽過程大致如下:

  1、挑選一塊使用過較長時間的小面值真鈔版。多從印鈔管理機構(gòu)高價購出已報廢鈔版。本文造假者選的是一塊《大明通行寶鈔貳拾文》低值銅鈔版,

  2。設(shè)計好要“挑剜裨湊”的部位,量好尺寸,確定好手術(shù)方案。本文造假者設(shè)計對真鈔版進(jìn)行三處“挑剜裨湊”的變造。即:改面值“貳拾文”為“伍千文”(見圖剜1-1、2、);改“二十枚兩串平行踐圖”為“兩落平行錢堆” (見圖剜2-1、2、));改發(fā)行機構(gòu)“戶部”為“中書省”(見圖剜3-1、2、))。分別用“挑、湊”技法將面值“貳拾”變成“伍千”;用“剜、換”手法,將“錢圖”和“戶部”換成預(yù)先為備好的錢圖和“中書省”。

  3、備鈔紙,刻篆書“寶鈔提舉司印”“印造寶鈔局”朱文印各一方、背面“龍紋邊框,框內(nèi)橫書鈔額和錢串圖”墨印一方。

  4、印刷,蓋印,批發(fā)零售。

  注:其“挑、湊”方法,即把原文字無用筆畫鏟去,用銅焊堆湊出新字!柏唷Q”手法,即把原文字或圖畫連同部分稍大鈔版一并剜出,換成預(yù)先為備好的假文字和錢圖。

  為什么一定要把“戶部”換成“中書省”?“中書省”作為最早的、發(fā)行時間僅五年(洪武八年1375年至洪武十三年1380年)就被廢撤的寶鈔發(fā)行機構(gòu)。它當(dāng)年的寶鈔發(fā)行情況,對洪武末年(二十六年以后)的人們來說,已成模糊的記憶。人們不會記得“中書省”發(fā)沒發(fā)行過五千文大鈔。便于假幣流行。

  為什么“挑剜裨湊”要用報廢的低值銅鈔版變造?一是為了配合“中書省”造的行用年限。二是適應(yīng)朝廷:“凡鈔有字貫可辨者,不問爛損,即收受解京”政策。以模糊破爛“昏鈔”形象兜售假幣。

  綜上所析,該變造鈔版可以大致斷定其偽造時間約在太祖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至成祖永樂二年(1404年)間。因為此時間段內(nèi),物價僅漲了五至六倍,5000文(五貫)尚可購米一石。再晚米價就會漲到叁拾貫至壹伯貫。5000文就會啥也干不成了,沒人再要它,也就沒人再造它了。

  四、如何辨識《大明通行寶鈔》變造鈔版?

  明代假幣多為變造鈔版印造。這決定假鈔和假鈔版在當(dāng)今極容易被揭穿的命運。只要從以下幾點入手,假鈔和假鈔版立馬遁形。

  1、鈔或鈔版面值超壹貫(1000文)者均偽。

  2、中書省造鈔或鈔版面值低于百文者,均偽。

  3、鈔或鈔版錢圖與標(biāo)準(zhǔn)圖有較大差異者,必偽。

  4、鈔或鈔版文字或圖案有剜、挑(鏟)、粘(焊)痕跡者,必有問題。

  5、鈔或鈔版形制尺寸與規(guī)定右較大差距,超出合理范圍者,必有問題。

  等級形制了于心,關(guān)鍵圖文細(xì)思忖,任它造假花樣多,一語遁形定乾坤。本文系筆者一孔之見,一家之言,僅供朋友們參考耳。

  泉癡山人裴元博2019.3.8日于京東沉疴康復(fù)中

來源:新浪收藏

以上內(nèi)容(包括圖片及視頻)為創(chuàng)作者平臺"快傳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