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

另類貨幣也可以用來收藏

“四川省僑匯物資供應證”

1983年50元國庫券

軍用代金券1分

外匯兌換券1979年50元

人民幣現(xiàn)已成為收藏市場的寵兒,還有一些與人民幣有著十分密切關系的票券——另類貨幣,目前也越來越受到集幣愛好者的青睞。目前市場上常見的另類貨幣有以下幾種:

1、國庫券是指國家為了籌措財政資金,向投資者出具的承諾在一定時期支付利息和到期還本的債務憑證。

我國自1981年發(fā)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庫券”實物券開始,至取消實物券,代之以憑證式和記賬式債券的1998年為止,前后經歷17年,共發(fā)行了80多個品種。

國庫券面額有1元、5元、10元、50元、100元、1000元、1萬元等。國庫券當年雖然發(fā)行量很大,但絕大部分到期都兌付了,真正留存下來的十分稀少,因此它受到眾多集幣愛好者的青睞。

2、外匯兌換券是一種含有外匯性質的人民幣憑證,1980年4月1日,國務院授權中國銀行在國內發(fā)行外匯兌換券。

當年曾規(guī)定,外國友人、華僑、港澳臺同胞進入中國大陸時,須將所持外幣,到中國銀行或指定的外匯代兌點,以當時的匯率,兌換成外匯券,并在指定范圍內與人民幣等值使用。

兌換券面額有1角、5角、1元、5元、10元、50元、100元7種面額,兌換券在我國流通了十多年,至1996年6月30日起退出流通領域后,逐漸進入了收藏市場,并受到集幣愛好者的關注。

3、僑匯券又稱僑匯商品供應券和僑匯物資供應證,是誕生于計劃經濟時代的一種生活用品票證。我國分別于1960年和1982年發(fā)行過僑匯券。

僑匯券一般由省級的商業(yè)廳、糧食廳、供銷合作社、外管局、銀行、僑辦等多個單位聯(lián)合發(fā)行,權威性較高,它是與人民幣等值的有價票證。當年人們可憑它到指定的商店購買多種緊俏商品,它的面值有1元、2元、5元、10元、50元、100元。

僑匯券匯聚了糧票、布票、棉票、副食品購買券、工業(yè)品購買券等各種票證,有些僑匯券上還印有肥皂票、煤票、油票等稀有票證。因此,人們對僑匯券的收藏前景十分看好。

4、軍用代金券是1965年我國專門為參加抗美援越的部隊印制發(fā)行的,以代替人民幣在出國參戰(zhàn)部隊中流通的有價證券。

1970年我參戰(zhàn)部隊回國后,要求全部代金券立即兌換收繳。其面值與人民幣相等,分為1分、5分、1角、5角、1元、5元等六種券別。

由于當時發(fā)行量十分有限,流通范圍非常窄,流通時間也不長,故目前的存世量相當有限,因而具備了很高的收藏價值,成為集幣愛好者苦苦尋覓的“珍品”。

來源:集郵之家

以上內容(包括圖片及視頻)為創(chuàng)作者平臺"快傳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