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

最早開鑄咸豐大錢的省局:寶蘇局

  寶蘇局是我國江南規(guī)模最大、鑄幣時候最長的的錢局。寶蘇局是與各省鑄錢一起在雍正登基后,由朝廷統(tǒng)一命名設立的,也是江蘇省唯一的鑄錢機構。局址位于于蘇州府。寶蘇局鑄錢時間長,前后歷經一百六十八年,幾乎貫穿于整個清代,流通范圍廣、涉及全國,對清代的政治經濟都起到了較重要的作用。咸豐元年(1851年),戶部題準各有錢局鑄造咸豐新錢,寶蘇局始鑄“咸豐通寶”新制錢。咸豐三年九月帝諭:“戶部會同工部錢法堂妥速籌辦”開鑄大錢事宜。寶蘇局又是最早開鑄咸豐大錢的省局。

  附闊緣寶蘇元寶當百樣錢:

  寶蘇局在咸豐三年年未就鑄成了咸豐重寶當十大錢,咸豐四年正月在蘇州、無錫、嘉善一帶搭放。接著又開鑄了當五十、當百大錢。為了在江蘇北部糧臺、軍餉中推行和搭放咸豐大錢,寶蘇局又在淸江浦增設分局。咸豐四年二月,分局趕鑄了當十、當五十、當百大錢,六月又加鑄了當二十、當三十大錢。咸豐五年三月以后,清江浦分局又試鑄了當五、當十、當五十鐵錢。大錢濫發(fā),引起民間拒用,大錢流通停滯。咸豐五年八月十五日,江寧布政使文煜不得不決定“糧臺對于大錢,停收停放,寶蘇局停鑄”。

  寶蘇局咸豐大錢,錢穿的左右均置滿文的“寶蘇”二字;錢文書體或近似于宋體、或楷、行兼用、或楷或行的單獨使用,因此錢文書法風格十分的豐富,變化多姿。滿文的“寶蘇”中的滿文“寶”有出頭、尖頭、圓頭等,滿文“蘇”有三筆書成、三筆連書等,常見字頭有直筆、頓頭和張口大小等。咸豐制錢統(tǒng)稱通寶,咸豐當值錢中五十以下(當五 通寶、重寶兼有)均稱重寶,當百稱元寶。

  通用的寶蘇咸豐錢中沒有當五百、當千。據載:當五百下落不明,當千也只保留了拓片。寶蘇當五百、當千也因此演繹出了不少傳奇故事,也成為了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出現(xiàn)議論和最為藏家關注的兩枚咸豐大錢。寶蘇當五百的失蹤之謎、是不是有當千大錢?也都成為泉界幾十年中被爭議的焦點。

  附寶蘇元寶當五百試鑄樣錢:

  附近現(xiàn)代著名錢學家陳達農先生留下的“咸豐元寶當五百”拓片(錢幣背當五百右下的緣邊有微殘,并詳見華光普《中國古錢大集,第1592頁》):

附寶蘇元寶當千試鑄樣錢:附寶蘇元寶當千試鑄樣錢:

  寶福局錢幣中有一種特大寬緣錢,也特別奪人眼球、耐人尋味、自成體系,已成為寶蘇錢幣的標志性錢式。

  附:特闊緣的咸豐重寶當五十樣錢(出譜的“爾”寶超大型)試鑄樣:

  寶蘇咸豐錢以品種多樣性、特色性在清代咸豐錢中占有一定的歷史地位,一向被泉界和學者廣泛重視。早在咸豐年間就引起錢幣研究者的關注,清代著名錢學家鮑康就對咸豐大錢進行了較全面的收集整理,有專著《大錢圖錄》面世,對后世影響極大。民國時期的史學家柳怡徵也收集了大量的寶蘇錢幣的拓片資料,匯集了寶蘇錢幣的鑄行、鑄地、重量、材質等方面的原始史料,編著了《江蘇錢幣志初稿》。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錢幣研究與收藏的熱潮中,出現(xiàn)了以王蔭嘉、張季亮為代表的一批熱衷于寶蘇錢幣的收藏研究者。使寶蘇錢局的一些雕母、鑄母、試鑄樣錢、也包括寶蘇元寶當五百等珍貴錢幣被發(fā)現(xiàn)和保留下來,也為后人留下了一批很有價值的文章與寶貴的歷史資料。五十年代至今,國內外對寶蘇咸豐錢幣的研究熱潮再度興起,出現(xiàn)了馬定祥、陳達農等一批錢學大家,也多有諸多論著面世,許多舊藏也公布于世,各種版別也得到進一步充實和公開,如寶蘇咸豐元寶當千等新見品被重新發(fā)現(xiàn)和重新的認識等,也為進一步系統(tǒng)研究寶蘇局的鑄幣與寶蘇咸豐錢幣打開了更廣闊的視野與研究空間。

  附寶蘇咸豐大錢舉例圖片:

  1,咸豐元寶當百不同版別(部分):

  2,咸豐重寶當五十:

3,咸豐重寶當三十:3,咸豐重寶當三十:
4,咸豐重寶當二十:4,咸豐重寶當二十:
5,咸豐重寶當十:5,咸豐重寶當十:
6,咸豐重寶當五(錫母):6,咸豐重寶當五(錫母):
7,咸豐通寶當五樣錢(戴書):7,咸豐通寶當五樣錢(戴書):
8,開爐刻花花錢:8,開爐刻花花錢:


 

來源:新浪收藏

以上內容(包括圖片及視頻)為創(chuàng)作者平臺"快傳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