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

張春明指尖上的中國:為玉雕而生的張大千

  鎮(zhèn)平縣是河南省南陽市下轄縣,也是“中國玉雕之鄉(xiāng)”。1965年3月,張春明就出生在鎮(zhèn)平縣小鄉(xiāng)村的一個玉雕世家,傳承的是宮廷級手藝,他的祖父就是玉雕匠人,而他的父親、二叔、三叔同樣繼承了玉雕技藝,到張春明已經是第三代。也許是家族氛圍的熏陶,也許是天生的敏感,他從小就展現出非凡的靈性。

  “小時候特別喜歡觀察,看看動物、看看植物,還喜歡動手做東西,比如泥巴人!闭J識張春明的人是這樣形容他的,“動手能力特別強,看過的東西都會做,像電腦掃描儀一樣!

  這時候的張春明,就特別喜歡舊家具這些“老物件兒”,常常自己花時間琢磨。如同書畫大師張大千在潑墨潑彩風格形成之前善于“習古”一樣,張春明也擅長發(fā)掘出這些“老物件兒”上特有的美和文化內涵。而這些愛好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張春明與玉雕藝術的不解之緣。

  1986年高中畢業(yè)后,張春明開始自學繪畫,并鉆研玉石雕刻技藝。1990年,小有心得的張春明開始到鎮(zhèn)平縣城玉雕廠學習,跟著魯明均大師學習花草和動物的雕刻技術,并且在學習花草期間,又和瓶素車間的紀景耀老師學習了瓶素,這年他才25歲。

  雖然擁有著驚人的天賦,但勤奮好學、刻苦踏實,是他給幾位老師留下的更為深刻的印象。為研究雕刻技藝,“廢寢忘食”是張春明習以為常的現象,他一談起玉雕就眼神發(fā)亮:“我們做藝術的人,如果遇到設計不好的時候,就會吃不進飯、睡不好覺,一直思考這件事,到最終突破難點、畫出圖紙為止!

  而在鎮(zhèn)平玉雕廠的那段學習時光,可以說影響著張春明一生。除了世代相傳的手藝,還有生存的智慧,以及流淌在血脈里的勤勞和堅守。在他手上,玉雕逐漸從一種技藝變成了一門藝術,而今又成了一脈文化的傳承,描繪出一個中國。

  大國工匠 在修行的同時更需要修心

  “初學必循規(guī)蹈矩,熟練后應不拘成法,發(fā)揮個性!睆埓笄г恢挂淮蔚膹娬{創(chuàng)新和個人風格對于一個畫家的重要性,而這點也在張春明的玉雕成長生涯中得到了體現。

  經歷鎮(zhèn)平玉雕廠學習后,技藝突飛猛進的張春明,在鉆研過程中萌生出了非常多的創(chuàng)新想法,2000年,他帶著幾個徒弟創(chuàng)辦了自己的工作室。

  但工作室成立初期,張春明并不能立刻實踐自己的創(chuàng)意,由于資金短缺、人手少、設備不全、玉料少等多重困難,他只能邊雕刻自己的作品,邊對外接收玉料加工業(yè)務,在摸索中沉淀自己的經驗。

  一塊玉石從開采到我們所看到的精美無比的玉雕藝術作品,這中間需要經歷上百道工序,困難異常。而玉石的好壞判斷、玉料的加工方式,都非常依賴玉雕手藝人的經驗、技藝以及誠信。在雕刻品類中,不斷突破自己擅長的品類。從最起初的花草件,到爐瓶器皿件,以及人物件的嘗試,都是雕刻歷程的不斷擴容。

  比如雕刻過程中,首先需要根據玉石原材料的紋理變化而合理分割,然后再根據分割后玉料獨有的大小,實現利用最大化,設計出對等的強項作品。每一個步驟都是在尋求著一種自然規(guī)律。

  玉雕不單單考驗的是大師對原材料的熟悉情況與精妙的計算方法,更考驗了在遇到問題的從容應對和更高階的創(chuàng)新意識。如觀音玉瓶的雕刻,細小的瓶口很難與瓶身自上而下保持均勻厚薄,因為掏膛是最重要也是最難的技術難點,在此之前無人能夠突破。

  “做不了雕刻工具的大師,稱不上真正的玉雕大師,工具的制造與升級也必須經過反復的推敲和驗證,必須要有著100%準確性,畢竟每一塊材料都是獨一無二的異常珍貴”張春明如是說。對著玉瓶思考許久,先是畫了好幾十版工具圖紙,然后反復進行制作測試無果,后來突然有一天,他靈光一現,如果工具從瓶口進入之后可以自動膨脹,那不就可以從源頭解決這個問題。

  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琢磨前行中他漸漸領悟到,雕刻的過程是一條修心路。

  但由于中國玉雕產業(yè)在發(fā)展現狀下存在工藝粗糙、缺乏創(chuàng)新、原料枯竭、市場混亂等問題,很多消費者害怕受騙而抑制了自己的購買需求。而且追求藝術抑或是生存,困擾著很多工作室和玉雕人,以致大多數人的作品都走向了一個極端。

  不過這點在張家卻絕對不用擔心,而張春明正是由于為人樸實講信譽,勇于鉆研又玉雕技術嫻熟,能夠將每一塊材料都運用到極致,被同行所認可,漸漸名聲遠揚。

  而在追求技藝提升的同時,張春明不忘多方式提高自己的眼界。天生對美感有獨特體會的他,喜歡博覽群書,欣賞古玉的質樸、牙雕的精細、瓷器的線條、木雕的厚重,逛逛故宮博物院等歷史文化遺址,“無論是現代玉雕還是古代的玉器,只有多看才能明白自己目前雕刻技藝所處的維度,要時常把古代美和現代美的東西都柔和到心里!睆埓好髡J為,要想有突破,必須吸取前人的質樸精神和美術造詣,發(fā)揚自己的優(yōu)勢借助現代的雕刻技術,走出一條自己的路。

  正因如此,他的審美風格自成一派,每個作品都要有跨界思維!拔覀冊诓贿`背玉雕語言的情況下,要經常有突破!彼X得,玉雕已經不僅僅是技藝,而是一種藝術,是一個時代對美的精神寄托。付出他的全部心血都是值得的,“每件作品都有它獨特的靈魂。集萬物之精華,在購料、設計、制作,每個過程我都不馬虎,我們業(yè)界的朋友都在說,我們的東西是別人沒辦法復制的,原因很簡單,我們在不斷超越自己。”

  最初他們制作的都是白玉,接觸行業(yè)資深藏家多了以后,有藏家開始跟張春明交心:“你們這么好的工藝為什么只做白玉?不如做和田玉!焙吞镉袷亲钭鹳F的玉種,也是非常有投資價值的玉品,如同高超的繪畫水平需要配合最好的紙張筆墨,精湛的玉雕技藝也需要配合頂級的玉料,張春明開始專心鉆研和田玉的雕刻。

  “我們用重金挑選頂級玉料,做最好的東西。完成我們對美玉追求極致的思維,為后代留下更多的精神財富,也是我們所要的執(zhí)著!睆埓好鞯膬鹤訌埾虻t說道,和田玉籽料是鵝卵石狀的,在河床里挖的時候要用機器篩選,有大有小,而他們的籽料選自于和田玉最好的產地新疆,白玉也是選自產地最好的俄羅斯。

  早先“俄羅斯礦那邊看我們東西做得好,就讓我們組織了一批人工手直接去礦上挑原料,直接在礦上出成品,礦主優(yōu)先跟我們合作!睆埾虻t也非常熟悉如何挑選優(yōu)質的原料,會根據材料的外紋理去判斷材料賭性大小,這也是玉雕世家在培養(yǎng)一代玉石雕刻師的首要課題,強調了張家原料采購的嚴格標準。

  中國玉石市場有個別以假亂真、以次充好的現象,而且部分商家價格上懸殊很大,這是因為沒有人能專業(yè)地傳播玉文化。據張向祎介紹,一般辨別和田玉是否優(yōu)質,一看產地,新疆和田玉龍喀什河產的和田玉品質較好;第二看顏色,所有的玉以白色最好,白玉比黃玉、青玉貴;第三是潤度,潤若羊脂,摸起來像油滑。

  玉是精神寄托傳承的物件。他希望,消費者能從中了解到玉文化千年傳承的真義,再從收藏的角度有一個正向理性的消費觀。

一件宮廷件,半部玉雕史,每一件作品的點睛之筆是“傳承”一件宮廷件,半部玉雕史,每一件作品的點睛之筆是“傳承”

  張大千面臨“”習古還是個人風格的抉擇時,最終放棄了“線”在繪畫中的統(tǒng)治地位,而大大強調了“墨”的重要性。正如張大千一樣,張春明也一直在追求價值和藝術提升的道路上摸索。

  2004年,張春明創(chuàng)作的作品《云龍瓶》,榮獲“天工獎”金獎,并載入全國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這一年他還不到40歲。

  四十而不惑,張春明在他四十歲以后的幾年里,收獲了大大小小的獎項認可。《白玉戲獅爐》榮獲2008年“陸子岡杯”金獎;《松竹梅瓶》榮獲2009年“天工獎”銅獎;《事事如意-三足香爐》 獲2010年“神工獎”最佳工藝獎;《獅鈕象耳銜環(huán)爐》榮獲2010年“陸子岡杯”銀獎;《寶月瓶》榮獲2011年“陸子岡杯”金獎;《松鶴延年長頸瓶》榮獲2011年“陸子岡杯”銀獎。

  在創(chuàng)作寶月瓶的時候,張春明嚴格要求作品的線條流暢,設計雙耳更是創(chuàng)新采用穿插的雕刻技法,將雙耳的靈動性表現得淋漓盡致。

  經過多年的歷練,張春明慢慢成長為經驗豐富、思維活躍、不拘泥于固定題材的“中國玉雕大師”,尤其擅長白玉器皿件和佛教人物的設計創(chuàng)作。他一直從生活的點點滴滴中汲取創(chuàng)作源泉和靈感,呈現出渾然大氣的風格。

  但張春明并不止步于此,從突破藝術性后他開始思考如何傳承,從賦予價值之后他開始擁有更高層次的追求。玉屬五行之上的東西,在國人的心目中有著不等的精神追求,終極追求必然是難以成形的大件作品,這也是收藏界一直公認的投資觀點。因為受材料局限和制作工藝的影響太大。

  “做大件要有大胸懷,要有高超的藝術眼光和高超的功底,能讓大家認為是傳世的東西。”已經被稱為“大師”的張春明豪氣萬丈,“我們做玉鐲、玉飾這樣的小件是太容易的事了。做大件玉器才是收藏級的追求!彼z毫未減退對玉的半分熱情,幾乎每天都吃住在工廠里,與玉共舞。

  在張春明看來,雕刻一定不能著急,他的很多作品都是“雕一雕、停一停、放一放”,為了追求整體美觀度,會等到想出完善的設計思路再繼續(xù)動手?赡苣承┐蠹衿鞯牡褡粒枰ㄉ蟽扇陼r間甚至更久。

  國之重器,他認為,越是大件玉器越考驗人的雕刻水平!笆懿牧虾图夹g的限制,一般人雕不好這些東西,他們沒有很新的思想理念和工具!痹偌由洗蠹袷牧咸貏e貴重,一件東西幾乎都要上千萬,如果一件、兩件都失敗了,這是讓人難以承受的。而他們做出來的作品,別人一看就能感受到這是大國工匠的水平,經得起時間的檢驗。

  “我現在50多歲了,從事玉雕行業(yè)30多年了。我一直在想,怎么能做出更好、更完善的作品。我們做雕刻、做藝術,不是給個人的,是給后人的,讓他們過很多年后還能感受到前人對工藝的執(zhí)著心,看到我們代表的時代精品、藝術眼光和技術水平!睆埓好鞲袊@。

  中國是“玉石之國”,玉文化源遠流長,早在幾千年前,先人們就開始開發(fā)利用玉石,從遠古時期的“巫玉”到“官玉”,演變到“民玉”,無不蘊藏著深刻的中國傳統(tǒng)的哲學思想和人生理想,穿梭在我國悠久龐大的歷史中。

  中國玉器在清代時達到了一個歷史性的高度,彼時玉器本是皇族貴族才會把玩的寶物,尤其是和田玉,常常被用來制作傳國玉璽,甚至有“一件宮廷器、半部玉雕史”的說法,真正承載了中國玉文化。

  到了清代乾隆年間,隨著清政府用兵西域,平定了準噶爾叛亂,打通了和田玉運往內地的通道,從根本上解決了玉雕材料的來源問題。加之乾隆皇帝非常喜愛玉器,不遺余力地制作了諸多玉雕精品,從而進一步推動玉器發(fā)展走向了一個前所未及的高度。

  現在,我們能夠通過這些精彩絕倫的古代玉器,領略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燦爛輝煌。比如,清中期的《福壽三才鏈瓶》完美展現了乾隆時期最頂尖的和田玉雕刻工藝,將宮廷玉雕的魅力展現的一覽無遺。

  但隨著時代的變遷,古老的職業(yè)和悠久的傳說,正被機械技術們一茬茬收割殆盡,一些玉文化也在逐漸被遺忘。

  “中國文藝存在斷代,很多人沒有深入研究:什么時候有這個東西?這些東西在古代起到什么作用?以前為什么這么講究?”張向祎表示,“中國民族文化的復興,玉是一個重要的載體!

  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第三屆“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在北京召開,新疆和田玉重新回到大眾視線焦點,其作為指定國禮贈送予各國賓客,讓世界感受中國和田玉之美,既突出了文化價值又保留了收藏價值。

  張向祎從父親張春明那里完整地繼承了玉文化,并且繼續(xù)發(fā)揚光大,“現代的玉雕技術比古代更好,做出來的作品也必須是更精美的,我們希望能夠用最前沿的技藝來創(chuàng)造更好的玉雕作品,同時傳承好祖先留下來的智慧和文化精髓!

  據張向祎介紹,他們在研發(fā)玉器新品,“我們設計團隊有年輕人,對審美潮流很有敏感度,新設計作品必須是追源溯本的精華,才能更好傳承!倍@也能與現有的玉器作品互補,對新生代產生吸引力。

  “中國文化底蘊深厚,有太多東西可以拿出來,有手鐲、如意鎖、觀音、佛像、玉瓶等等!睆埾虻t說道,如意鎖寄托的是父母對孩子順遂如意的祝福,手鐲可能代表了靜心的勸導,觀音和佛像有虔誠宗教文化的依托……

  玉是用于精神寄托的物件,每一件玉品的誕生都有它背后的故事和美好的愿景,而胸懷廣闊的張春明,他指尖上的每件玉雕作品,都敘述著中國獨特的文化物語,在他手上,玉雕已經從一種技藝變成了一門藝術,而今又成了一脈文化的傳承。

來源:新浪收藏

以上內容(包括圖片及視頻)為創(chuàng)作者平臺"快傳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