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原始的錢幣是由貝殼開始,可以說它是錢幣的始祖,貝幣由天然貝殼加工而成,最早出土于河南殷墟婦好墓等地,年代為公元前19至前16世紀,距今約3500年以上。
而古瑪雅文明中,他們也有類似的錢幣——可可豆。
可可豆是梧桐科常綠喬木可可樹的果實,長卵圓形堅果的扁平種子,含油53%-58%,榨出的可可脂有獨特香味及融化性能。
可可樹原產于南美亞馬遜河谷,在西班牙殖民者登陸美洲并把可可傳入歐洲前,在瑪雅社會當?shù)厝嗽缫褜W會用可可做出熱騰騰的美味飲品,是一種享有盛名的食物。
而根據最新的科學研究表明,當時在古瑪雅文明中,可可豆除了有食用作用外,它還被當做古瑪雅貨幣使用。
據美國考古學家喬娜-巴倫(Joanne Baron)最新研究表示,在公元1000年之前的中美洲,瑪雅人從未使用過金屬貨幣,而是以物易物的方式交換煙草、玉米和衣服等物品,而我們喜愛的可可也是當時被接受的付款方式之一。
據悉,通過對古瑪雅文明中的壁畫、雕塑以及繪畫等藝術品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其中關于巧克力或可可豆題材的作品十分豐富,而古代文獻與畫面中,可可也時常出現(xiàn)在人們交易與納稅的情景中。
研究者認為,瑪雅文明會將巧克力或可可豆作為貨幣來進行流通。
為了找出答案,巴倫分析了瑪雅人的藝術作品,在一幅金字塔內的壁畫中,有位女性向一男子提供了一碗看類似熱巧克力的東西,這種早期的描述表明,巧克力當時可能并不是一種貨幣形式。
這樣可以證明,巧克力或可可并未過多地出現(xiàn)在早期藝術品中。
但到了公元8世紀,可可這一題材變得越來越流行了,這應該就是人們開始把可可當作金錢使用有關。
研究公元691年-公元900年的陶瓷和壁畫,上面約有180種不同場景內,像巧克力和玉米籽粒一樣的商品,作為貢品或者稅收形式被交付給瑪雅領袖。也就是說,當時的人們普遍認為巧克力是可以用來支付的,而并非一次性的交易貨品。
其實古瑪雅人沒有用過金屬貨幣。
相反,與許多早期文明一樣,他們的經濟主要是以物易物,人們通過等價交換來獲得煙草、玉米和服裝等物品。
16世紀的西班牙殖民者留下的記錄表明,當時這些歐洲人可以用可可豆來支付工人的工資。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學者還并不清楚,可可豆在他們到達美洲之前是否是一種重要的貨幣。
不過與玉米、棉花等植物不同,可可豆的生長需要相當特定的條件,這增加了可可作為貨幣的價值。
但當時的氣候變化或許影響到了可可豆的產量,這可能對瑪雅經濟產生了負面影響,可可豆短缺擾亂了執(zhí)政者征稅或支付勞務的能力,破壞了瑪雅時期政治格局的穩(wěn)定并導致經濟崩潰,可能是瑪雅文明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來自:首席收藏
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