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種圖稿僅供參考,實際內(nèi)容以最后定稿為準(zhǔn)
現(xiàn)將六枚郵票初稿的原地信息整理如下:
商代鳳形玉佩原地
1976年河南安陽市殷墟婦好墓出土,現(xiàn)藏中國國家博物館。鳳文物·鳳形玉佩
1976年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婦好墓出土,F(xiàn)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商 商后期約公元前14~前11世紀(jì)
裝飾品。長13.8厘米、寬3.2厘米、厚0.8厘米
黃褐色,鏤空雕刻。形狀為側(cè)首回身狀,頭似公雞,頭頂有齒脊?fàn)罟凇A眼,尖喙,胸部向外凸起,與尾連成弧線形。短翅長尾,尾翎分開兩叉。爪臥胸下,背中間有一突,突中有一小圓孔,可佩帶。翅膀上雕刻四條陽線以飾翎紋。造型優(yōu)美,線條流暢,制作精細。
集郵門戶網(wǎng)了解到在新石器時代的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及二里頭文化玉石器雕刻中,也使用陽線表現(xiàn)主題,其中一種做法是將紋樣周圍的地面剔除,通過減地使其成為淺浮雕,此玉鳳翅上雕琢的羽翎紋即是采用這一技法。而對于冠、翅、尾翎部位的虛實處理則反映出商代工匠已經(jīng)熟練掌握了鏤空、鉆孔技術(shù)。整器雕琢精細,光澤閃爍,顯示了出色的拋光技術(shù)。此外,這件玉鳳與新石器時代晚期石家河文化中玉鳳的造型、雕琢工藝極為相似。(撰文:于成龍)
西周鳳鳥青銅尊
2000年曲沃縣北趙村晉侯墓地114號墓出土,現(xiàn)藏山西博物院。鳳文物·西周晉侯鳥尊
2000年曲沃縣北趙村晉侯墓地114號墓出土,F(xiàn)藏山西博物院。
高39厘米,長30.5厘米,寬17.5厘米。盛酒器。出土于第一代晉侯燮父墓中。整體造型為佇立回首的鳳鳥形,鳳尾下彎成一象首,與雙腿形成三點支撐。器蓋和腹底鑄有銘文,“晉侯作向太室寶尊彝”,說明該器為晉侯宗廟祭祀的禮器。
南北朝鳳凰畫像磚
1957年12月河南省原鄧縣張村鎮(zhèn)學(xué)莊村西南的一座南朝劉宋時期的墓地出土,現(xiàn)藏中國國家博物館。鳳文物·鳳凰畫像磚
河南省鄧縣出土,長38.7厘米、寬18.9厘米、厚6.3厘米,F(xiàn)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南北朝 南朝 墓室內(nèi)裝飾圖像
鳳凰為中國古代傳說中的鳥之王,雄的稱“鳳”,雌的稱“凰”,通稱“鳳凰”。其形狀為“雞頭,蛇頸,燕頷,龜背,魚尾,五彩色,高六尺許”。這塊畫像磚整個磚面浮雕一只展翅揚尾的鳳凰,其形象特征與記載基本相符。畫中的鳳凰翅、尾都沖破邊框花紋飾帶,雙翅張舉,挺胸引頸,長尾高揚,雙腿分立,有強傲之氣,襯托出鳥中之王的威儀。
這座南朝墓中一共出土了60塊畫像磚,一磚一圖,表現(xiàn)的是墓主出行及生活的場面,有墓主像、武士、樂隊、侍從、舞蹈、牛車、馬匹、儒家故事、隱逸人物、道教人物、佛教圖案和神異鳥獸等。
這些畫像磚的圖畫是模印而成,具有浮雕般的藝術(shù)效果,但仍主要是以線條勾勒為基礎(chǔ),圖像輪廓準(zhǔn)確,線條飄逸綿軟,畫面大多簡練,人物柔弱瘦削,別有韻味。學(xué)者推測應(yīng)該有在紙或絹帛上繪出的底本,底本作者應(yīng)有很高的藝術(shù)水平,這些畫像磚也可以說是南朝繪畫的代表作品。(撰文:邵小萌)
元代青花鳳首扁壺
1970年10月北京西城舊鼓樓大街豁口代居住遺址窯藏出土,現(xiàn)藏首都博物館。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是元代青花鳳首扁壺第二次登上郵票,上一次是在《文革期間出土文物》(編66)。鳳文物·景德鎮(zhèn)窯青花鳳首扁壺
1970年北京西城舊鼓樓大街豁口元代居住遺址窖藏出土,現(xiàn)藏首都博物館。
高18.7厘米 口徑4厘米
青花瓷在元代中期開始大量燒制,所燒瓷器有兩類:一部分用于外銷國外市場,如西亞地區(qū)等,器型高大,紋飾繁密,如大盤、大罐、梅瓶等,多發(fā)現(xiàn)于西亞地區(qū),具有濃郁的伊斯蘭風(fēng)格。另一類器形小巧,紋飾疏朗,集郵門戶網(wǎng)了解到為元代宮廷及貴族使用或行銷國內(nèi),元大都出土的元青花均為此類。
扁壺構(gòu)思別具匠心。以昂起的鳳首為流,以卷起的鳳尾為柄,鳳身繪于壺體上部,雙翅垂至兩側(cè)。鳳首壺采用多種制作工藝,壺流為模制成型,壺柄以捏塑成型,再合為一體。
清代廣繡鳳畫軸
清宮舊物,現(xiàn)藏北京故宮博物院。鳳文物·立鳳金簪
1958年江西省南城縣長塘街益莊王墓出土。現(xiàn)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明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 頭飾
長22.3厘米,重75.7克
簪頭為一立鳳,簪柄刻有『銀作局永樂二十二年十月內(nèi)府造九成金二兩外焊二分』銘文。
鳳文物·廣繡竹石雙鳳圖軸
清光緒,縱1250px,橫2200px。
此圖軸在本色緞地上彩繡太陽、鳳凰、竹林、湖石、靈芝、小草等紋樣。作品采取二至六色間暈與退暈相結(jié)合的裝飾方法,施以平針、套針、纏針、滾針、釘線等多種針法繡制。紋樣生動寫實,其中尤以鳳凰的尾羽和湖石的刻畫最為成功。刺繡者運用了廣繡設(shè)色鮮艷富麗、工于鳥獸的長技,精雕細琢,鳳凰的羽脈使用馬尾纏絲作勒線,使得紋樣輪廓既自然工整而又華麗挺括。湖石則取色階相近的六色絲線由淺入深、由明至暗反復(fù)暈染,把廣繡的刺繡技法與設(shè)色風(fēng)格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集郵門戶網(wǎng)了解到英國藝術(shù)家波謝爾(S.W.Busnell)評論:“中國人長于刺繡花鳥,而廣東人于此技尤為特長”,表述十分準(zhǔn)確。
此圖軸構(gòu)圖豐滿而富有活力,繡線疏朗有序,工中見巧,華美瑰麗。
撰稿人:房宏俊
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