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郵票預訂戶,一直在賠錢,到底誰之錯?

雖然中國郵政出臺了一些“新政”,對新郵的零售和預訂戶的兌付進行約束,包括減少“撕口版”,幾乎全部都是“破版”,撕得七零八落,也讓一些所謂的“違規(guī)”得到了遏制,甚至對于所謂的“大預訂戶”不能按時兌付,但即使如此,依舊難以改變新郵直接“破發(fā)”的頹勢,在換湯不換藥的“新政”治理下,根本沒有觸動如今郵市低迷的本質(zhì),因此“破發(fā)”持續(xù),并沒有改變什么,對于預訂戶來說,其實才是最“吃虧”的一批人。
那么,預訂戶的權(quán)益如何保障?如果持續(xù)如此,誰還會去預訂?人們都去第三方市場購買不更“香”嗎?目前還堅持預訂的用戶,可以簡單歸納為幾類人:一是癡心不已矢志不渝的堅定集郵愛好者。一直保持著自己的喜好,一直保持著對郵政的信心,一直保持著眷顧集郵這項“事業(yè)”的信心。二是實寄愛好者。由于這些愛好者在每次新郵發(fā)布的首日要進行實寄,而零星的零售量根本無法滿足他們的需求,因此只能進行預訂,這也是目前比較穩(wěn)定的一批“消耗者”,是支持新郵還能“茍延殘喘”的中堅力量。三是不差錢的用戶,對于集郵可有可無,兒時的夢想和喜好,延續(xù)下來,又不會去第三方市場購買,只能選擇預訂了。
此外,實在想不到還有什么意愿能夠保持著預訂的理由了。即使如此,還有很多老用戶已經(jīng)在選擇放棄預訂,筆者周圍接觸到很多老用戶,很多大爺大媽們也選擇了放棄,堅持了幾十年的喜好就這樣戛然而止了。說其理由無非兩點:一是現(xiàn)在新郵的市場走勢太讓人失望了,深度打折讓人無法忍受。二是后繼無人,自己的喜好無法傳承下去,家里的后輩對此絲毫不感興趣,根本無法傳遞下去,還怎么玩?
那么,誰應該為預訂戶的損失負責呢?其實在很大程度上,郵政義無反顧責無旁貸地應該承擔這個責任。紀念幣銀行還允許棄兌或回存,但是郵票呢?預訂不能退,兌付之后不能回存,雖然作為一種特殊物品,不能回存可以理解,但是棄兌呢?是不是可以考慮?郵政在發(fā)行新郵之后,如果在一定時間內(nèi)用戶因為種種原因不愿意去兌付(領。,或者申請棄兌。郵政應該允許用戶的這種選擇,這樣才能確保郵票本身的保值或者價值回歸。只有這樣,才能確保郵票發(fā)行之后,可以保持一定的熱度。同時,加大零售量,充分滿足首日實寄用戶的需求,這樣也才能增大消耗量,才能保持郵票的消耗能力和熱度,也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市場需求。
同時,對于年底棄兌的票源,開發(fā)成年冊等產(chǎn)品,進行二次銷售,取消年冊的預訂,直接發(fā)行完購買,減少浪費率。對于最終沒有完成兌付的郵票限定時間全部集中銷毀。保持市場的一定保有量,而不是惡意堆砌到庫房,公開最終的市場存量和兌付量,對于沒有達成交易的全部銷毀,這樣才能確保郵票本身的價值和存世量。
按照現(xiàn)在預訂打折的節(jié)奏,今年的預訂戶無疑還會消退,想增加預訂戶幾乎是癡人說夢。誰都不是傻子,都看到了郵票的前景堪憂,除了實寄的愛好者,誰還會選擇預訂?此外,對于年冊的開發(fā)也是漏洞頗多,市場積壓太多,致使價格隱患極多,打折現(xiàn)象更是慘不忍睹,這都是郵政的頑疾所在,如果不改變,將永無復蘇之日。
以上內(nèi)容(包括圖片及視頻)為創(chuàng)作者平臺"快傳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