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中國集郵的金鑰匙

中國集郵的金鑰匙        2025年2月19日 沈陽 晴,氣溫-15^-4℃
 

畢氏精品郵票展銷  
2025年版《紀念幣辨?zhèn)谓?jīng)驗談》
2025年版《郵品收藏辨?zhèn)谓?jīng)驗談》


       大家發(fā)現(xiàn)沒有,當今世界集郵投資熱情衰減,唯有中國還在堅持,這是什么原因呢?難道我們?nèi)松靛X多嗎?當然不是,因為中國集郵有一把金鑰匙!這是一把能讓中國文化投資更自信的金鑰匙。說起這把金鑰匙,它的含金量絕對是獨一無二的。

       讓我們從1958年開始說起吧。。。那一年集郵雜志開始了“集郵大討論”,探討該不該有資本主義國家那樣的郵票行情。結論是:不應該有!所以從1959年開始,郵票買賣就成了投機倒把,被人恥笑的行為。中國集郵者開始改為收集信銷郵票,大量新票被用于通信消耗,存世量大減。1961年集郵公司開始下架前蘇和東歐的郵票,既然不進口人家郵票,自然也沒必要出口郵票到人家那里,過去流向海外的郵票,現(xiàn)在則在國內(nèi)通信消耗。1969年戰(zhàn)備清理庫存,又銷毀了之前發(fā)行的大部分庫存,包含清,民國時期,新中國大部分老紀特郵票以及圖稿、印版等歷史資料,這算是一次清庫存行動。有的人覺得清庫存數(shù)量僅為300萬枚中國郵票,對郵票存世量影響微乎其微,實則不然,那個時候郵票以通信消耗為主,存世量本來就少,三百萬已經(jīng)是很大的量了。

       1966年集郵面臨著“禁收藏”“不出口”“大銷毀”“大消耗”同時出現(xiàn)的局面,可想而知,能讓郵票留存下來的數(shù)量,微乎其微了!例如:1967年12月26日發(fā)行的文八郵票,發(fā)行量高達1000萬枚,僅僅一年的時間就被通信消耗殆盡了,不得不在1969年再次加印,可見當時郵票的消耗量是很大的。

       隨著1972年郵票出口公司成立,郵票似乎有了留存下來的轉機,但是出口僅限編號郵票和后期的文字郵票,更多的老紀特郵票依舊位于禁售之列!據(jù)估算:有1千多萬套編號票出口,90%留在國內(nèi)通信消耗。

       1978年集郵活動恢復,也不是一帆風順的,集郵群眾十多年不集郵了,想要恢復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直到1982年全國集郵者人數(shù)才一二百萬人,這就意味著能保存下來的郵品非常稀少。

       由于集郵者的經(jīng)濟條件限制以及保存郵票的技術落后,1959-1982年發(fā)行的老郵票品相完好的早已鳳毛麟角,估計絕對數(shù)量也就是幾十套到幾千套不等。據(jù)了解,中國集郵人數(shù)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曾經(jīng)有2000萬人之多,抵得上一個中小型國家的總人口數(shù)了,現(xiàn)在仍是收藏界名列前茅的行業(yè),每年都有上百萬人關注新郵的發(fā)行。當前,這部分老票對應幾十萬的集郵者,永遠都是供不應求的,可見,把這部分郵票稱作中國集郵的金鑰匙絕對是名副其實的。

       值得慶幸的是,1959年成立北京郵票廠的時候,引進了世界最先進的影寫版印刷機,該設備只有少數(shù)幾個集郵大國擁有,并被政府管控使用,因此影寫版印制的郵票的防偽性強讓中國集郵的金鑰匙含金量更足了。

       中國集郵金鑰匙能夠讓集郵隊伍不斷壯大,造福更多的集郵者,讓中國集郵成為世界集郵大舞臺上最精彩的篇章。

 

以上內(nèi)容(包括圖片及視頻)為創(chuàng)作者平臺"快傳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