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接觸老紙鈔的藏友可能對“背綠”這個詞十分耳熟,這說的是第三版人民幣中的壹角,而這張紙鈔在發(fā)行過程中不止這一種“面貌”,它還有早期的“棗紅壹角”和后來一直到2000年7月1日才正式退出歷史舞臺的“背棕壹角”。

1962年4月15日,這是第三套人民幣開始發(fā)行的日子,第一個面世的券種就是一角券。這張小小的一角券制作極為精良,紙張選用了當時最先進的蘇聯進口五角星水印紙,正面背面主景團都是凹印。
它的正面主景圖案展示了“干部下放勞動鍛煉”的主題,因為配色以棗紅色為主,而被很多人成為“棗紅”版。然而,這枚制作精良的一角券發(fā)行不久就被叫停生產,并很快從市面上退場。

其實,“棗紅”一角券的退場早有預謀。甚至在它發(fā)行之前,中國人民銀行就已經著手研究停印改版的事宜了?峙潞芏嗳硕疾恢溃唤侨闹骶皥D案從“干部下放勞動鍛煉”變成之后的“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周恩來總理的指示。
周總理指出,一角券的使用者以青年學生為主,最好選用對他們有教育意義的主題。
此外,為了響應當時黨中央關于“增產節(jié)約”的大政方針,縮小人民幣票面尺寸,節(jié)約原材料,也是“棗紅”一角券改版的重要原因。紙張和工藝同樣在改版的天平上增加了砝碼:六十年代初中蘇關系緊張,蘇聯鈔票紙供應不足;“棗紅”一角券工藝太過復雜,生產效率較低。
趙涌在線目前成交的記錄可查,近期有一張棗紅壹角價格如下:

棗紅壹角退場后,到了1966年,煥然一新的一角券閃亮登場,就是人們熟知的“背綠壹角”。新版一角券尺寸縮小了,采用了生產效率更高的“正凹背膠”的印刷工藝,除早期生產的部分以外均使用國產鈔票紙。由于新一角券背面的主色調是綠色的,很快它也得了一個俗名——“背綠”。

近日趙涌在線背綠壹角成交價格
然而,“背綠”一角券甚至比“棗紅”一角券發(fā)行時間更短。因為1964年發(fā)行的第三套人民幣二角券的背面也是綠色為主,于是很多群眾反映,“背綠”和二角券混在一起時容易分不清楚。這又促使了第三個版本的一角券的誕生。

1967年,在“背綠”一角券面世的短短一年后,被稱為“背棕”的一角券正式發(fā)行。主景圖案和裝飾紋飾與“背綠”幾乎完全相同的“背棕”,最顯著的改變就是將背面主色調從綠色變成了棕色,并以此得名。而在工藝方面,“背棕”一角券放棄“正凹背膠”,轉用生產效率更高的“雙面膠印”印刷工藝。
至此,三版幣壹角券一直發(fā)行到2000年才停止它的生命歷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