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7

珍郵故事:面值最高的郵票產(chǎn)生始末

圖片

漢口加蓋印花稅票改作金圓郵票



1948年8月,由于全國各地通貨膨脹,原本位幣法幣改為金圓,并規(guī)定法幣300萬元折合金圓券1元。一封郵資為法幣15000元的國內(nèi)平信折合成金圓券僅有5厘。郵政部門將舊版法幣面值的郵票加蓋金圓郵票使用。隨著物價(jià)不斷上漲,各地對(duì)高額金圓郵票的需求不斷增加,由于用于加蓋金圓郵票的舊版法幣面值的郵票所剩不多,已無法滿足加蓋需要,遂又利用包裹印紙和印花稅票加蓋為金圓改作郵票使用,分別由上,F(xiàn)代書局、上海中華書局永寧印刷廠、上海三一印刷公司和漢口復(fù)興印書館等廠家負(fù)責(zé)加蓋。

在這些加蓋印花稅票改作金圓郵票中,最珍貴的是1949年4月漢口復(fù)興印書館加蓋于大東平版印花稅票改作的金圓郵票。加蓋的方式是上下用兩排古典花紋將稅票上的“中華民國印花稅票”字樣和原面值蓋住,在兩排古典花紋中間,上邊一行橫印“中華民國郵政”6字,中間一行是阿拉伯?dāng)?shù)值,下邊一行是中文金圓面值。加蓋的文字顏色有黑色、綠色和藍(lán)色。50元、100元、500元和1000元4 種面值加蓋于面值10元的綠色稅票上,5000元、1萬元、5萬元、10萬元、50萬元、200萬元和500萬元共7 種加蓋于面值20元的紅棕色稅票上。

全套漢口加蓋印花稅票改作金圓郵票共11枚,面值分別為50元、100元、500元、1000元、5000元、1萬元、5萬元、10 萬元、50萬元、200萬元、500萬元。這套郵票發(fā)行后不久,由于物價(jià)飛漲,金融波動(dòng)極為厲害,金圓券如同廢紙一樣,民間紛紛拒用金圓券,所以改作金圓的各種面值的郵票也隨著貨幣一同退出了歷史舞臺(tái),被“暫作銀圓”改值郵票、銀圓郵票、基數(shù)郵票、單位郵票所取代。漢口加蓋印花稅票改作金圓郵票中,面值為500萬元的郵票堪稱我國面值最高的郵票。加蓋后的各種金圓郵票雖然使用時(shí)間不長,但損毀量巨大,見證了民國時(shí)期金圓券從發(fā)行使用到迅速貶值,以致幣值崩潰的歷史。

近30年來,漢口加蓋印花稅票改作金圓郵票(以下簡稱“金圓”郵票)多次上拍。

1993年1月,香港旭力集郵公司上拍了“金圓”郵票(50元至200萬元為新票,500萬元為舊票),最終成交價(jià)為1萬港元。1998 年中國嘉德秋拍中,“金圓”郵票拍出了13200元。2002年中國嘉德春拍中,“金圓”郵票以8360元成交。2011年北京誠軒春拍中,“金圓”郵票以13800元成交。2012年上海泓盛秋拍,“金圓”郵票四方連(部分帶廠銘和邊紙)拍出了92000元。2013年4月,“金圓”郵票舊票在上海華宇春拍中以6380元成交。2014年舉辦的上海華宇春拍中,“金圓”郵票四方連(帶下邊紙廠銘)拍出了49.45萬元。2015年6月,“金圓”郵票(輕微跡印、個(gè)別弱齒)在上海華宇春拍中以17820 元成交。2016年舉辦的上海華宇春拍中,“金圓”郵票四方連(部分齒孔撕開、微黃)以31.05萬元易主。

2017年舉辦的上海華宇春拍中,“金圓”郵票四方連(微黃)以32.2 萬元成交;同年9月,“金圓”郵票(部分背貼、有折)在趙涌在線拍出了14652元。2018年舉辦的上海華宇春拍中,“金圓”郵票四方連(微黃)以23萬元成交;同年6月,“金圓”郵票在香港亞洲國際拍賣公司拍出了14950港元;在同年12月舉辦的北京保利秋拍中,“金圓”郵票以11500元成交。


來源:中國集郵報(bào)

以上內(nèi)容(包括圖片及視頻)為創(chuàng)作者平臺(tái)"快傳號(hào)"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tái)僅提供信息存儲(chǔ)服務(w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