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1

幾招教你辨別郵票是否“下過水”!

但凡在郵幣卡市場走過的郵迷,肯定聽說過“下過水”“二膠”這些名詞。多數(shù)消費(fèi)者都對下過水的郵票敬而遠(yuǎn)之,那么商家為何要將郵票下水來洗,還要重新去上膠呢?

因?yàn)猷]票年代久遠(yuǎn)自然發(fā)黃、發(fā)霉等現(xiàn)象,個(gè)別商家為了滿足顧客眼前的審美觀,唯一的辦法就是將發(fā)黃、變霉的郵票洗掉,變成“無膠”,或重新上膠,變成“二膠(后膠)”。

下面小編就教大家?guī)渍性趺幢鎰e郵票是否“下過水”。




 

有很多是無膠的,但有的票雖下過水,但背膠沒有完全洗下來,還會有些膠,但分布不均勻。對于這種情況,可拿著票,讓光線與郵票背面成30-60度角,仔細(xì)觀察,如果郵票曾經(jīng)下過水,會看到其背膠并不均勻。

背面一般都比較白,這種白有些象家里的墻壁白色的樣子,用一個(gè)詞來形容,叫"蒼白",而且迎著光線斜看郵票背面,光澤度沒有原膠的好。

其硬度沒有原膠的好,也就是說彈性不好,用手輕微的撥一下票角,感覺很軟。

 

下過水的郵票也分檔次,處理手法拙劣的一眼就能看出來,紙張一般會有比較明顯的凹凸感,就象長了疙瘩一樣。如果再刷二膠,一般膠都比較薄、透明,顏色較白而且膠不均勻。而一些處理手段高超的下水票,判斷起來則有點(diǎn)難度,最好拿原膠票來對比。但與原膠票進(jìn)行比較的話,需要注意一點(diǎn),就是用來比較的參照物(郵票)最好是同一套郵票,如果沒有相同的郵票,最起碼也要找年代相仿的。

不同年代的郵票,其用紙、背膠均有明顯差異。每套郵票的膠,尤其是老紀(jì)特,都是有自己的特色的,例如很多老紀(jì)特票本身采用的背膠就是有顏色的,因此如果你買到背膠很白的,那反而是下過水的或二膠票。因此拿編年票和JT比較、或者拿JT與CS票比較,完全沒有參考意義。

 

對于小型張來說,因?yàn)辇X孔并不撕開,也看不到齒孔的截面。但是小型張面積大,二膠破綻也會出現(xiàn),膠面不均勻。另外,二膠型張手感一般都軟乎乎的,不夠“勁道”,因?yàn)槭窍逻^水的。而且票感覺僵直,很不自然,膠的厚薄程度也不夠均勻。

以上內(nèi)容(包括圖片及視頻)為創(chuàng)作者平臺"快傳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