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郵的本質是精神文化活動,應當是收集郵票、研究郵票、開展集郵活動,珍貴的郵票是經過了長期消耗,存世量逐漸減少,方才顯示其價值;價值大小,還要受供求關系影響。再稀少,再難得的東西,沒有人要,照樣不值錢。郵票的升值,實際上是一種“時間價值”,包含對郵票的保護、倉儲、原始資金利息等費用。投入100元買一套郵票,10年后賣出,扣除上述費用后低于100元,就是虧本,如果高于銀行定期存款利息,才算有賺頭。
在國際上,除非用大量資金投資珍罕郵品,投資一般新郵是不賺錢的,別看《斯科特目錄》年年上調各國郵票價格,市場價往往比目錄價低得多,換句話說,只要你集郵,你就事先做好“作貢獻”的思想準備,你集郵不是為了發(fā)財,而是為了滿足精神需求和與人交往。
在我國,集郵的歷史較短,加上長時間受計劃經濟制約,投資渠道狹窄,許多事情,容易形成一哄而上的情景。80年代初期,集郵剛剛興起,集郵者收入有限,早期的JT票不可能買得很多。在政府的引導和媒體宣傳的影響下,集郵人口突增,印量不大的JT票(包括小型張)供不應求,價格上升,金猴票從3元上到400多元,直至2000元。一些資深的集郵者沒想到一夜之間自己的郵票變成了財富,由此培養(yǎng)了“集郵經濟”、“集郵投資”的理念,所買或預訂的新郵也就成倍增加。有利可圖,郵商應運而生,進而涌現(xiàn)出一批從跑差價賺小利到炒作郵票賺大錢的高手。
炒作郵票采用的是炒作股票的手法,不外是低吸建倉,拉高出貨,擊鼓傳花看誰“跑得快”。少數(shù)人暴富,多數(shù)人被套。又會集郵,又會炒郵的人,才能在郵壇立于不敗之地。
操縱市場,并不是誰想做誰就能做的,必須具備一些基本的條件:
1.必須是大郵市郵人公認的資深郵人。小郵市郵人不多,貨源少,誰搞操縱,響應者寡,貨源短缺,形不成氣候。郵資不深,在郵市往往人微言輕,想操縱郵市,要購進,大家給你高價貨源,而不是跟著你購進;你吃不消了,低價賣出,大家又從你手中接過貨源,到頭來,弄巧成拙。資深郵商信息來源廣,準確,郵識比較豐富,對郵市前景的預測一般較準,主動領炒,影響大,跟進者多,容易造成郵票即將大漲的假象。
2.必須是處于行情高峰時或某套新票剛發(fā)行時。集郵高潮疊起時,郵票價格節(jié)節(jié)登高,今天進貨,明天拋出就有賺頭。望著別人大把賺錢,一些人眼紅了,勁來了,膽子大了,警惕性也低了。特別是一些初涉郵市者更容易情緒激動,心血來潮,操縱者利用這種氛圍來施展炒作技巧。郵市操縱者,善于利用別人的資金,擴充自己的資本。新郵剛發(fā)行時,人們普遍對新郵的信息掌握不多,對新郵價格的前景也把握不準,但言論家評價頗多,興趣也正濃。此時郵人因購買新郵,比較集中,郵市呈現(xiàn)出比往日紅火的景象。一旦郵局惜售,新郵票即可作為郵市操縱者的炒作對象,使其價格像變戲法一樣地上漲,使郵人感到郵價不可理喻,但不買一些加價票又感覺心理不踏實,怕日后漲幅更甚。因此也盲目跟進,大量買入。在集郵處于低潮時,新增集郵者相對減少,郵市人氣不足,入市的大多是老郵人,一般不會輕易感情用事。他們對郵票的價格變化比較了解,如果郵品物美價廉,就順手牽羊,撿幾條死魚。如果價格不合理,就等一段時間再買,不會上圈套。因此,低潮時很少發(fā)生郵市被控制炒作。
3.必須有雄厚的資金。資金是郵市的血液。沒有雄厚的資金,沒有一口氣吃掉某個郵市某一種或幾種郵票流通量的5%——30%的本錢和氣魄,郵市是決計操縱不起來的。一般郵人也決計不會讓郵票爬上一個價格高坡后,跟著冒進。
4.必須結成內外相互呼應的聯(lián)盟。實施一地或數(shù)地市場同步操縱,最典型的是北京上海郵市一起啟動,進而帶動全國大中城市郵市,發(fā)起新一輪行情。
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