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郵票收藏越來越火熱的同時,還有一種和郵票非常相似的票種也逐漸成為集藏界的熱點,它就是印花稅票。在一些國家的特殊時期,往往出現(xiàn)郵票與印花稅票通用的現(xiàn)象,因此它與郵票被稱為“姐妹花”。稀珍的印花稅票同郵票一樣曾在拍賣場上有不錯的市場表現(xiàn),就帶大家走進印花稅票的事。
印花稅票是一種有價證券,指在憑證上直接印有固定金額,專門用于征收印花稅稅款,并必須粘貼在應納稅憑證上。
印花稅票不同于其他稅收票證,它必須由納稅人向稅務機關購買,納稅人購買印花稅票的金額,并不一定就是其應納印花稅金額,只有納稅人將購買的印花稅票按應納稅額一次足額粘貼在應納稅憑證上,并由納稅人在每一枚稅票的騎縫處蓋戳注銷或畫銷時,才表明納稅人已足額完稅,這時,粘貼在應納稅憑證上的印花稅票才起完稅證明作用。
『集藏家』印花稅票集郵群成立了,請長按并識別下面的二維碼加入,進群的朋友也多多邀請好友加入!【一張印花稅票蘊含著一個時代的故事】
提及郵票,婦孺皆知。但提到印花稅票,知者甚少。顧名思義,印花稅票是指在憑證上直接印有固定金額,專門用于征收印花稅稅款,并必須粘貼在應納稅憑證上的一種有價證券。與郵票不同之處在于它是由國家稅務總局統(tǒng)一發(fā)行。一張張小小的稅票,不僅能看出某個地區(qū)稅收發(fā)展的狀況,還能透析出一個年代的故事。
【印花稅票最早起源于荷蘭】
印花稅票源于1624年荷蘭首創(chuàng)的一種帶圖案的印章,印在某種文書上表示完稅。而真正意義上出現(xiàn)的類似郵票一樣的印花稅票,則是在1854年。在我國,自1913年正式征收印花稅以來,至1949年底,北洋政府和國民政府陸續(xù)印制發(fā)行了9套印花稅票,地方印制29套印花稅票,其中有名的為“長城圖”(上圖)、“嘉禾圖”、“孫中山像”等印花稅票。在2014年北京保利春拍中,4枚不同面額的1913年長城圖印花稅票均拍出9.2萬元的價格。
【我國印花稅票在國際郵展多次獲金獎】
印花稅票在我國雖然沒有郵票那么受重視,但在國外還是很受歡迎的,早在1991年11月25日,國際集郵聯(lián)合會正式將稅票列入競賽級展品,并在1990年新西蘭世界郵展上有一部“泰國稅票”獲大鍍金獎,消息傳來,國內(nèi)郵壇震動,開始意識到印花稅票潛在的收藏價值及意義。近年來,我國收藏印花稅票日益風行,目前已擁有了一支可觀的收藏者隊伍,他們多次參加國內(nèi)、國際郵展,并在國際郵展中獲得金獎,為我國爭得了榮譽。
隨著時代發(fā)展以及現(xiàn)代通訊手段的進步,寫信已經(jīng)不是主要的通訊方式。因此郵票的使用價值和收藏價值不可避免地會逐漸降低。而印花稅票作為一種納稅憑證,它的使用價值和集藏價值是不會下降的,必然會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到。但目前為止,印花稅票實際的市場流通量和最高價格是不能與郵票相比的。
2009年的時候,在香港舉行的秋季郵票拍賣會中,一枚1897年紅印花3分小字加蓋當壹圓郵票的印花稅票,就以258.7萬港元的價格成交,刷新了單枚中國印花稅票的拍賣最高成交價的世界紀錄。該枚印花稅票素有“華郵之王”之稱,在拍場上前后出現(xiàn)過多次,前后十三年的時間,價格升了近百萬元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