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郵市場如今正面臨一個痛點——2024年冊的價格崩盤。
盡管市場資金充裕,卻因信心不足導致了股市般的市場波動。
即便是小型張等個別熱門品種,也未能扭轉整體市場下行的趨勢。
何為集郵市場的真正難題?不僅僅是供需失衡,還是那種過度干預的環(huán)境,扭曲了市場的健康發(fā)展。
市場崩盤的根本原因,不外乎過度的捂盤行為。
從預定年冊的價格與市場實際價格相差懸殊,到大戶和分公司提前釋放的“放貨”壓力,市場的每一波起伏都顯得如此無力。
那些原本有投資價值的品種,隨著大量的貨源涌入,價格開始急劇下滑。
如今,年冊的成交價遠低于預期,且即便是熱門的小型張,也無力回天。
這正反映了市場中“資金充裕卻信心缺乏”的病癥,投資者不再對價格上漲持樂觀態(tài)度,反而對未來的走勢充滿了不確定。
更令郵友失望的,是發(fā)行方的過度干預。
郵票市場與央行的紀念幣、紀念鈔有著本質的不同,央行紀念幣的市場供給完全由市場決定,而郵票的發(fā)行與供給卻始終在發(fā)行方的掌控下。
捂盤現象尤為嚴重——某些熱門品種雖然已經發(fā)售,但卻因為“出庫限制”或“優(yōu)先大戶”的操作,普通郵友根本無法及時購買。
這種不公正的市場操作,只會加劇投資者的心態(tài)焦慮。
現如今,不僅僅是年冊,連一些小型張品種也面臨著市場暴跌的風險。
無論是通過“限制取票”還是“滯后放貨”,都讓市場生態(tài)變得更加不健康。
從根本上來看,郵市的困境是發(fā)行體制的問題,市場過度干預,無法自由調節(jié)。
若要恢復集郵市場的活力,就必須讓市場回歸自然規(guī)律。
減少人為操作,允許市場通過供需平衡來調整價格。
這是一個嚴峻的挑戰(zhàn),尤其是在目前的發(fā)行制度下,郵票量少、限購等限制因素,只會讓市場缺乏真正的活力。
每個大戶囤積大量郵票,普通收藏者反而成了“市場的旁觀者”。
因此,郵票市場的復興,需要更為公正的環(huán)境,而不是通過一紙政策限制市場的自由。
集郵行業(yè)的未來,或許并非資金問題,而是信心危機。
只要能夠實現市場化改革,讓供求關系決定郵票價格,打破過度干預的束縛,集郵市場的健康發(fā)展指日可待。
為此,郵政部門應當審視現行的發(fā)行機制,放寬對市場的干預,讓每一位郵友都能公平參與,才能避免今天的“年冊崩盤”重演。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