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佳郵評選曾是集郵圈的“盛宴”,大家都期待著哪一套郵票能榮登“最佳”寶座。然而,隨著第45屆佳郵評選的臨近,越來越多的聲音開始質(zhì)疑這場活動的公正性和意義。特別是隨著票數(shù)不公開和商業(yè)化趨勢愈發(fā)嚴重,郵友們的熱情似乎已逐漸消退。那么,佳郵評選是否真的已經(jīng)走到了“無懸念”的地步?是否該取消這一傳統(tǒng),徹底從郵票評選中剔除“功利化”因素?票數(shù)不透明,評選失去公平感
每年佳郵評選,除了通過微信投票,幾乎沒有其他透明的渠道讓我們了解各郵票的得票情況。也正是因為這個“黑箱”操作,很多郵友感覺投票結果似乎早已注定,真正的競爭往往被忽視。
無論是基于郵票本身的設計與藝術價值,還是其他更為客觀的標準,現(xiàn)有的評選機制似乎都沒有完全展示其應有的公正性。票數(shù)的隱秘性,使得每次評選都充滿了猜測,而非理性投票。商業(yè)化傾向,最好的郵票“被選”而非“自選”
更讓人痛心的是,佳郵評選逐漸被過度商業(yè)化所裹挾。每年最佳郵票的發(fā)行,都會伴隨特供郵票張的推出,評選變得像是一場帶有商業(yè)目的的宣傳活動,而不再是一場純粹的藝術競爭。許多郵友選擇投票,不是因為郵票設計本身,而是因為它是否與當前熱點話題或者有“重大題材”掛鉤。如此一來,評選活動逐漸失去了其原本的純粹和公平性,反而淪為一場商業(yè)營銷的助推器。純粹的評選更能喚起熱情
如果說過去,佳郵評選吸引了無數(shù)集郵愛好者的關注,是因為它具有相當?shù)膽夷詈驼嬲母偁幜。那么如今,我們是否應該反思,是不是應該去掉那?ldquo;附加”因素,讓評選更加專注于郵票本身的設計與文化內(nèi)涵?比如,取消綁定發(fā)行的特供郵票,轉而發(fā)行一套紀念小型張,專注于書法或繪畫題材,讓每一枚郵票的評價都更具個人判斷價值,而非受制于商業(yè)目的或流行趨勢。總結:讓佳郵評選回歸純粹,避免淪為“市場秀”
從“最受歡迎”的民間評選,到如今逐漸失去吸引力的“票數(shù)不透明”和“商業(yè)化”的集郵活動,佳郵評選正面臨著巨大的轉型壓力。是否該徹底取消與評選捆綁的“特供張”,讓每次評選回歸到“最具藝術價值”的初心,或許是官方和集郵愛好者都需要深思的問題。畢竟,紀念郵票的魅力,永遠在于其文化價值和藝術精髓,而非是否具有“市場號召力”。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