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8

重磅!下一枚紀念幣8月8日發(fā)行

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2018年貴金屬紀念幣項目發(fā)行計劃顯示,今年8月將發(fā)行中國能工巧匠金銀紀念幣(第1組),該套紀念幣將包含精致金幣一枚,精制銀幣一枚。金幣重量5克,最大發(fā)行量10000枚,銀幣重量15克,最大發(fā)行量30000枚。


本套金銀紀念幣第一組的主題,目前已經確定為“魯班”,發(fā)行日期已經鎖定為2018年8月8日。



這套金銀幣的發(fā)行規(guī)格如下:


最近發(fā)行的幾個金銀幣,基本都是縮量30%及以上,不出意外的話,這組金銀幣的發(fā)行量也是縮減到70%,即:金銀套幣實際發(fā)行7000套,單銀實際發(fā)行1.4萬枚。當然,最終以金總公布為準。


這個發(fā)行量很小,因此有可能會像之前發(fā)行的《書法》金銀幣第一組的情況相似,出現(xiàn)一開售市場價格就暴漲2~3倍的火爆現(xiàn)象。《魯班》幣能復制《書法一》的成功嗎?還有10天我們就知道答案了。



大家都知道,一枚精美的紀念幣,其鑄造過程也是十分復雜的,包含了設計師、雕刻師的智慧和汗水,這也是紀念幣的附加價值所在。我國的造幣技術日新月異,人才輩出。

百工之首——魯班是誰?



據(jù)記載,魯班本名公輸般,姓公輸,名班,是春秋戰(zhàn)國時代魯國人。因為“般”與“班”同音,所以稱之為魯班。由于沒有專門的著作傳世,關于魯班的文獻記載比較簡略,后人對他的生平事跡并不十分清楚,隨著歷史的發(fā)展,人們把他衍化為具有傳奇色彩的能工巧匠、發(fā)明家和行業(yè)神,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有關他的傳說,在民間廣泛流傳。歷代工匠尊稱他為魯班先師、巧圣先師、魯班祖師等等。

木工工具

相傳魯班出身于世代工匠之家,從小就跟隨家里人參加過許多土木建筑工程勞動,逐漸掌握了生產勞動的技能,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妒挛锝C珠》、《物原》、《古史考》等不少古籍記載,木工使用的不少工具器械都是他創(chuàng)造的,如曲尺(也叫矩或魯班尺),又如墨斗、刨子、鉆子、鋸子等工具傳說也都是魯班發(fā)明的。這些木工工具的發(fā)明使當時工匠們從原始繁重的勞動中解放出來,勞動效率成倍提高,土木工藝出現(xiàn)了嶄新的面貌。人們也將魯班尊為中國土木工匠的始祖。

古代兵器

鉤和梯是春秋末期常用的兵器!赌印攩枴酚涺敯鄬€^改制成舟戰(zhàn)用的“鉤強”,楚國軍隊用此器與越國軍隊進行水戰(zhàn),越船后退就鉤住它,越船進攻就推拒它!赌印す敗穭t記他將梯改制成可以凌空而立的云梯,用以攻城。

農業(yè)機具

先進農機具的發(fā)明和采用是中國古代農業(yè)發(fā)達的重要條件之一。據(jù)《世本》上記載,石磨是魯班發(fā)明的。傳說魯班用兩塊比較堅硬的圓石,各鑿成密布的淺槽,合在一起,用人力或畜力使它轉動,就把米面磨成粉了。在此之前,人們加工糧食是把谷物放在石臼里用杵來舂搗。

風箏竟然也是魯班發(fā)明的?

風箏——早期的風箏并不是如今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輕巧樣子,而是沉重的竹鷂或木鷂。相傳它的發(fā)明者是魯班。據(jù)《鴻書》記載:魯班曾制作過木鳶,曰:“公輸班制木鳶以窺宋城”。聰明的魯班削竹為料,制造成了“上天三日而不下”的風箏的雛形。

傘——傳說魯班妻子云氏因為憐惜魯班在風雨烈日下工作,見亭子可避雨遮陰,于是想出一個活動亭子讓魯班帶在身邊,乃造傘。

雕刻——《述異記》記魯班曾在石頭上刻制出“九州圖”,這大概是最早的石刻地圖。此外,古時還傳說魯班刻制過精巧絕倫的石頭鳳凰。

車輛——傳說魯班改進過車輛的構造,制成了機動的木車馬。這種木車馬由木人駕御,裝有機關,能夠自動行走。

魯班鎖——民間也稱作孔明鎖、八卦鎖。傳說春秋時代魯國工匠魯班為了測試兒子是否聰明,用6根木條制作一件可拼可拆的玩具,這種玩具后人就稱作魯班鎖,其實它起源于中國古代建筑中首創(chuàng)的榫卯結構。



航海造船——古代中國是當時造船和航海的先驅。劉向《世本》記:古者觀落葉因以為舟。是說古人是因為看見落葉掉在水面上浮而不沉而悟到了船的原理。這跟魯班悟出鋸子的原理有點類似。

建筑類——關于魯班的傳說還有他修建各地著名橋梁、殿 宇、寺廟等建筑的故事。比如北京白塔寺白塔的裂縫是魯班給鋦好的;山西永樂宮是魯班修建的;四川大足北山石像是魯班雕刻的;杭州西湖上“三潭映月” 的三座石塔,是魯班鑿來鎮(zhèn)壓黑魚精的石香爐的三只腳等。


其中以魯班修趙州橋的傳說最為著名,元初編集的 《湖海新聞夷堅續(xù)志》(后集卷二)有收錄。 魯班清代民間年畫趙州橋名“安濟橋”,本是隋代工匠李春設計修建的,所謂魯班修趙州橋,純屬民間傳說,并非史實。

相傳,都江堰旁邊曾經有座張儀樓,是專門為紀念張儀入蜀后的功績所建,主持建造者正是魯班本人,在張儀樓建好之后,魯班在橫梁的凹巢處放了一個小人,小人肩膀上挑著擔子,一邊一粒米,保持平衡,并且給后人留下一句話說:“小人不倒,水不近蜀”!


上述魯班在各地的修建,以及列在他名下的某些發(fā)明創(chuàng)造,都是人民群眾在不同歷史時期所創(chuàng)作的傳說,并非春秋時期公輸般的勞績。


歷代工匠希望提高自己征服自然、改進工藝的能力,把魯班想象成具有神奇技藝和無窮智慧的匠師。人們?yōu)榱吮磉_對魯班的熱愛和敬仰,把古代勞動人民的集體創(chuàng)造和發(fā)明也都集中到他的身上。因此,有關他的發(fā)明和創(chuàng)造的故事,實際上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故事。


2008年6月7日,魯班傳說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無論設計師、雕刻師,還是普通的生產者,他們辛勤的勞動成果最終都凝結在一枚枚紀念幣之上。而這一枚枚紀念幣,同樣也是歷史文化的傳承。

來源:中國金幣

以上內容(包括圖片及視頻)為創(chuàng)作者平臺"快傳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